第004章:见重元勛,御事朝廷
还有宗祠的学塾里,幼童习书、数之道,也往往採用笔墨,否则他们不擅刀笔,如何学习?
可惜这个时代的墨,质量实在太差,附著力也不强,稍微湿润就容易化开,只能用於上述那些临时性的用途。
如果想要墨笔字跡长久流传,肯定需要进行改进。
改进的方法也不难,在墨中加上一些鱼胶、骨胶就可以。
后世某音上,就有详细的教程,不仅能增加附著力,还能改善墨的光泽度。
散宜凡说干就干,招来住处外面守卫的武士,传令族中搜集各项材料。
菸灰、底胶等材料匯聚到静室中,散宜凡亲自动手,多次试验,终於做出了大致合格的墨条。
下一步,便是製作砚台磨墨了。
恰在此时,意识中的玉壁忽然有所反应——
【琀玉契合】:
身份绑定+30%(已完成)
技能继承+20%(已完成)
记忆觉醒+10%(已完成)
悖於时代-10%(暂定)
【系统警告】:
一.检测到寄主完成了超出时代的发明,可对歷史线產生较大扰乱,降低10%琀玉契合度;
二.若继续推广,琀玉契合度將进一步降低,直至寄主意识被迫脱离寄身。
————
散宜凡顿时张口结舌,惊愕不已!
他知道玉壁有这么条规则,一直以来都非常小心,儘量不要做出什么大的发明。
可如今不过是在原有制墨工艺上稍加改进,后果居然这么严重?
脱离寄身,回到病床上癌症缠身、动弹不得的原身上去?那怎么可以!
散宜凡迅速捣毁墨条,连同剩下的材料,一同拋进杂物堆中。
撰写《散氏春秋》的事,还是等守孝期满之后,召集几位宗老一同著手罢!
至於他自己,自然还是会被镐京朝廷召去,继续担任职司,以期获得更多的成就点。
……,……
两年多的孝期过去,果然有朝廷內史前来散国,徵召散宜凡入朝为內史尹。
这是朝廷新设立的重职,职责除了管理太史寮中所有传达君命、交通诸国的內史,还要协助天子管理爵禄的赏赐、废置等要务。
以官职对应的禄田数目而言,已经超过执事、晋升为了御事的身份。
散宜凡自是乐意接受,当即册封五岁的长子散宜寿为世子,又向宗老们交待了国中各项事务,隨即赶赴王命。
这个时候,南盂也已经成长起来,晋升为卿事寮三有司之一的司马,並继任了南伯之位。
在他晋升之前,由於朝廷卿士不悉战阵,东夷反叛那会,率领成周八师担任平叛主力的,乃是文王之孙、康王的叔父卫侯懋。
散宜凡记得,后世出土的小臣簋中记录过此事,称这位卫侯为“伯懋父”。
朝廷征伐出於诸侯,这显然不合於礼制,只能是一时权宜之举。
是以康王对南伯盂寄予厚望,履职不久,即命他统率宗周大军,前往征伐北部的鬼方。
鬼方战力不高,南伯盂此行既为平叛,也为锻链。
他没有辜负康王的信任,很快得胜归来,献上大批的斩获和俘虏。
康王晋升他为大司马,称南公盂,统率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前往討伐南境的虎方。
虎方位於曾国的东南方向,曾是殷商的南方属国,势力颇为强大。
昔年南公括平定南境,虎方即为关键方国;如今虎方不稳,南公盂再征,可谓是效先代之余绪。
悉数动用宗周六师、成周八师,举王畿之全力出征,不是一件小事情。
这么大的动作,也不会仅仅只是討伐虎方而已。
除了作为统帅的南盂之外,散宜凡也受到执政太史召公友传召,前往太史寮正署听命。
执政召公友问他道:“內史尹可知,身为执政,较御事诸卿多出了哪些职掌?”
散宜凡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道:“尹三事四方。”
这是朝廷制度的常识,所有就学於辟雍的生徒都明白。
所谓“三事”,是指负责天子直属领地的三事大夫,分別负责人事、平法和养民;
所谓“四方”,则是指王畿之外的四方诸侯、方国等。
朝堂的一般御事、执事,例如被称为“三有司”的司徒、司马、司空,管理的主要是王畿之內的事务。
执政的管辖职权,则向內扩充到天子的直属领地、三事大夫,向外扩充到四方的诸侯和方国,是为“尹三事四方”。
召公友又问:“如何尹於四方?”
散宜凡继续回答:“凡分封之国,大国三卿,二卿命於天子;次国三卿,一卿命於天子。凡投效之国,设『监』以察之防之。”
这是周朝建立时就確定下来的制度。
例如分封的齐国,天子陆续任命了国氏、高氏,称为“王之守臣”。
他们两家直到田氏代齐之前,都是国中地位最高的世卿家族。
哪怕执政管仲之后的管氏、鲍叔牙之后的鲍氏、执政晏婴之后的晏氏等,无论怎么显赫,地位始终在国氏、高氏之下。
后世齐桓公称霸,管仲前往朝见天子。天子以上卿之礼相待,管仲不敢受,劝諫天子说:“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臣若受此礼,他日二守来朝,朝廷又该如何相待他们?”
至於“监”,是王室针对原有强大诸侯的制度。
典型如武王討伐帝辛之后,把原本的殷商王畿一分为三,管叔鲜、蔡叔度占据其二,监於外以防备;霍叔处放在帝辛之子武庚身边,监於內以督察。
对於其他投效的大诸侯、臣服的大方国,朝廷也有差不多的举措。
只是没有对待殷商这样重视,往往只设置了外监,由分封在邻近的亲信诸侯国兼任。
南公括长子諫的曾国,在分封册书之中,就明確的令其“监於虎方”。
但曾国显然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致使虎方日渐强大,藐视朝廷,拒绝贡赋,欺凌周边。
以至於惊动朝廷,下令合宗周、成周诸师大举討伐。
“內史尹所言不差,”召公友微微頷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守、监之制,即为其分。”
“然而自南公括征服南土,於今已有四十年。期间朝廷並未过多关注,制度日渐废弛,致有今日虎方之患。”
“此次征伐,除了要討伐虎方之外,还要重新厘定製度,乃至追究诸侯责任。”
“此事甚为繁复重大,非一二內史所能承担,须有內史尹亲自前往。”
散宜凡立刻应下:“下臣敢不尽力!”
“如此,就烦劳內史尹隨王师一同出发了。”
召公友斟酌了片刻,继续对散宜凡交待道:“除了守、监之制以外,执政尹於四方,还有其它手段。”
“昔年武王克殷,诸侯皆来朝见,有丁侯未至。齐太公时为太师,画丁侯之像於靶,三箭射之。其后丁侯困於病,卜人占曰,周为祟。”
“丁侯恐惧,乃请举国为臣。齐太公乃拔箭,丁侯之病遂愈。四夷闻之,各以来贡。”
说完这则故事,他颇有深意的望向散宜凡:“內史尹明白了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