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谈论,渐有些肆无忌惮的意思。

司宫单伯宇听不下去了,在尞台上沉声喝道:

“竖子!背后议论师长,岂是生徒所宜?还不上来见过太保公!”

南盂、散宜凡这才意识到,本该忙著接待太保召公奭的司宫,居然转道来了猎苑。

甚至那位德高望重的朝廷元勛召公也在!

他俩连忙登上尞台,向召公奭、单伯宇二人见礼请罪。

召公奭没有苛责两人,和顏悦色的说道:

“尔等年岁尚浅,行事难免不够稳重,今后改过也就是了。再者,尔等所言所行,也有可取之处。若诸生徒都能努力修习六艺、培养美德,实乃辟雍之幸,我周邦之幸。”

散宜凡闻言,连忙深揖为礼,趁机把这件事情定性下来:

“小子年浅有失,感谢太保公教导和体谅!”

“你倒是机灵,”召公奭哑然失笑,“我且问你,你说世情如此,难以扭转……其中指的是什么世情?”

自然是贪图安逸、倾慕浮华的世情了……

散宜凡很清楚的知道,太子釗继位之后,群臣给他上的尊諡是什么。

周朝前期的天子,有生前加尊諡號的习惯。

文王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受命称王之时,群臣即上尊諡曰“文”;

武王即位后,一直以“太子发”自称,沿用文王的受命纪年。直到攻入朝歌,覆灭殷商,於是改用王號,群臣上尊諡曰“武”;

周公旦归政於成王时,三监之乱已经平定,洛邑也营建完毕,彻底完成了武王崩逝前的嘱託,故而群臣上尊諡曰“成”;

而太子釗即位后,周邦承平已久,形势更加稳定,故而群臣上尊諡曰“康”。

这个尊諡,来源於宗庙中祭祀成王的颂诗《昊天有成命》。

颂诗中褒扬说,“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意思是成王不敢贪图安逸,日夜为保国安民而深谋远虑。

既然深谋远虑的事情,成王都已经做过,那继任者自然是“敢康”了,於是就有了“康王”。

由此可见,那个时期的整体舆论风向如何。

好在康王並非庸主,国势依旧向上,但贪图安逸和享乐的事情,已经颇为普遍。

以至於康王不得不多次重申《酒誥》,要求眾贵族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

散宜凡知道召公雅量非常,这会既然问起,他也就直言不讳,说起了如今辟雍中轻视射御、偏重礼乐的风气,以及诸生徒附从逢迎王太子的事情。

对此召公奭没有作具体回应,只是称讚二人道:

“尔等既有此想法,又能够坚持练习射御,可谓知行合一,甚善。速回宿馆换下戎装,稍后同诸生徒一起前去礼堂见我。”

二人连忙领命,搀扶著两位师长下了尞台,一溜烟的离开了猎苑。

望著两人远去的背影,召公奭颇感欣慰:

“这二人一文一武,他日当为朝廷栋樑。能见到他们,我这趟辟雍之行就算不虚了。”

……,……

因著召公的见重,二人行冠礼之后,很快被留在朝廷,安排了重要的职司。

南盂入卿事寮司马署为执事,同时以乡中党大夫的身份,在宗周六师中担任五百人旅帅;

散宜凡也如愿以偿,入太史寮担任內史,亦为执事之一。

对於他的冠礼,玉壁上也有所反馈——

【冠礼属性】:统74,武63,智79,政78,魅70

————

就在他行冠礼的同一年,成王不幸崩逝。

十六岁的太子釗再入辟雍,次年践祚为天子,依旧由太保召公奭、太史毕公高担任执政,为天子之佐命大臣。

召公奭为周武王庶兄,此时已年过八旬,天子行冠礼不久后即告薨逝;

毕公高领衔群臣,为天子上尊號曰“康王”,並以此功绩擢任太师。其留下的太史之位,由召伯友继任。

召伯友是召公奭之子,和他父亲一样,对散宜凡很是重用。

散宜凡的属性,也因著多番歷练而不断增长,原有技能很快进阶,还习得了一项新的技能——

【当代寄主】:散宜凡(散国世子)

【寄主属性】:统77,武66,智82,政84,魅76

检测到寄主已满足条件(统≥75,智≥75,政≥75)

进阶技能:方国之制(绿)=统+10,智+10,政+10;

检测到寄主已满足条件(智≥75,政≥75,魅≥75)

习得技能:辞令礼仪(绿)=智+10,政+10,魅+10;

————

在这个时候,散国传来消息,散伯散宜高不幸薨逝。

散宜凡回国继任散伯,並按照礼仪,辞去朝廷的內史之职,在国內宗祠择一僻静住处守孝三年。

对於他的继任,玉壁也及时给出了反馈——

【当代寄主】:散宜凡(散伯)

【寄主属性】:统77,武66,智82,政84,魅76

【获得成就】:承袭侯伯+30

————

承袭侯伯获得的成就点,只有始封侯伯的一半。

然而这30点几乎是旱涝保收,足够支持“后嗣护佑”的费,可保证他这寄主去世之前,必有大宗后嗣在育,且於第二年诞生。

散宜凡觉得十分满意。

和玉壁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他隱约意识到,玉壁的下一任寄主,极有可能还是他的意识!

只有这样,他这辈子所作的努力,所费的辛劳,才会有实际的价值;

还有这玉壁的传承设定,也才会因此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让他在维持家族的同时,能够逐代累加,不断的提升作为寄主的属性。

而他这个寄主,只要保证散国的爵位不失,散国大宗不灭,就能一直传承下去。

这几乎等同於永生!

当然,隨著朝代的更迭,这散伯的爵位,迟早是会丟掉的。

但只要他能获得其他的成就点,包括在新朝中获得爵位,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想到这里,散宜凡不禁心潮澎湃,对这散国也萌生了更多的责任。

他决定趁著孝期,撰写一部散国的歷史,名为《散氏春秋》。今后的歷代寄主,也会不断的续写下去,使之成为散国的传承之典。

在这个时代,编撰一部典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对编撰者的学识有很高要求,在竹製的简册上刻字,工作量也不是一般的繁琐。

往常在太史寮时,有服事的刀笔小史代劳大部分工作,散宜凡还能够忍受;如今全部要他自己动手,很快就觉得进度太过缓慢。

散宜凡准备改用笔墨书写。

实际上,这个时代,早已有笔墨的存在。如占卜之时,往往先用笔墨在卜甲上作出標记,確认採纳后再作刻饰並保存,以减少卜者的工作量。

各家族在铜器上刻录金文时,也会先以笔墨描稿,而后施以刀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