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沙》的创作,如同在无垠的荒漠中构建一座精密而宏伟的沙漏之城。林默带领著他的核心团队,在概念的海洋里艰难航行。世界观的確立是首要难题,他们需要构建一个既能经受住科学推敲,又能承载哲学思辨的宇宙模型。

“时间並非均匀流逝?”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出身的科学顾问在视频会议中提出质疑,“林先生,您构思的『文明熵增速率差异』理论很迷人,但这需要一套自洽的物理规则支撑,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需要找到科学猜想与敘事魅力的平衡点。”林默回应,他面前摊开著写满公式和图示的笔记本,“比如,借鑑『暗能量驱动宇宙膨胀加速』的观测事实,是否可以引申为某种『时空泡沫』的稳定性差异,导致不同区域文明感知到的时间流速不同?”

这样的討论经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深夜。团队成员们被林默广博的涉猎和严谨的思维所折服,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这个项目让他如此著迷。这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像是一次对宇宙本质的集体叩问。

与此同时,林默的写作也在同步进行。他选择了一个极其微观的切入点——一个存在於“快时间泡”中的短暂文明,其个体寿命仅相当於地球时间的数小时。他们倾尽整个文明的力量,试图向“慢时间泡”(类似地球)发送一则关於宇宙终极真相的信息。故事的张力,便在於这极致短暂与渴望永恆之间的巨大反差。

写作过程异常煎熬。他常常为了一个词、一个句子的准確性而枯坐整晚。那个匿名的帐號,更新了一张书桌檯灯下、堆满草稿纸的照片,配文:。

乱码头像评论:“思想的微光,穿透概念的暗夜。”

就在林默沉浸在《时之沙》的宏大与精微中时,现实世界的“迴响光影”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由彭昱畅主导孵化的首部原创科幻喜剧网剧《银河搭车客指南》(中文版,灵感来源同名经典)在“织梦网”和合作平台同步上线。

这部作品风格轻鬆詼谐,脑洞大开,却在不经意间探討了科技发展与人际关係的疏离。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后疫情时代观眾渴望轻鬆与思考並存的心理,一经播出,迅速成为爆款,尤其是受到了年轻观眾的狂热追捧。

彭昱畅凭藉此剧,成功证明了自己从演员到製片人的转型实力。而“迴响光影”也藉此向市场展示了其在传统史诗、文艺剧情之外的另一种內容生產能力——打造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商业类型片。

《银河搭车客指南》的成功,像一束活泼的微光,与林默正在构建的深沉《时之沙》形成了有趣的呼应。一个轻快戏謔,一个凝重深邃,却都指向了对未来和人类处境的关怀。

杨思维在向林默匯报这个喜讯时,忍不住感嘆:“小默,你看,即使你不在其位,你种下的种子,依然在不同的土壤里,开出了不一样的。”

林默从《时之之沙》的文稿中抬起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態。『迴响光影』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种风格。它应该是一片森林,既有参天巨木,也有奇异草。”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昱畅,做得很好。也告诉他,喜剧的內核,往往是更深刻的悲剧。希望他能继续挖掘下去。”

杨思维领命而去。林默重新將目光投向屏幕上的《时之沙》文稿。那关於短暂文明向浩瀚宇宙发送信息的段落,正好写到高潮处。

他仿佛看到了那束从“快时间泡”中射出的、承载著整个文明最后希望的微光,正艰难地穿越时空的壁垒,向著未知的“慢时间泡”前进。

如同《银河搭车客指南》带来的欢笑,如同“织梦网”上无数创作者的灵感,如同苏念镜头下的细腻情感……这世间万物,无论宏大或微小,深刻或轻鬆,其本质,不都是试图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一点属於自己的、独特的迴响吗?

沙漏不停,记录著文明的熵增与挣扎。

而无数微光,正以其各自的方式,试图在这片广漠的时之沙上,刻下存在的印记。

他的笔,再次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