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沙》的创作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林默仿佛与世隔绝,全身心沉浸在那个关於时间与文明的宏大敘事中。然而,现实世界的迴响,却以不同的方式,不断与他內心的宇宙產生奇妙的共鸣。

首先是一则来自国际考古界的轰动性新闻。一支联合科考队在戈壁沙漠深处,发现了一处前所未见的古代文明遗蹟。其建筑风格、器物纹样与任何已知文明均无相似之处,碳定年结果显示其年代远超现有认知,仿佛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孤岛。最令人震惊的是,遗蹟中心祭坛上,刻满了类似复杂数学公式和星图的符號,其中一些结构与《时之沙》世界观中林默虚构的“时空计量单位”有著惊人的神似。

团队成员將新闻连结发给林默时,他盯著屏幕上的遗蹟照片和符號拓片,久久无言。一种难以言喻的战慄感掠过脊背。是巧合?还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宇宙规律的某种共同触摸?这意外的“证据”,为他虚构的世界注入了一丝令人心悸的真实感。

他在匿名的帐號上,分享了一张遗蹟星图与他自己绘製的概念图的对比,没有配文。

乱码头像评论:“现实有时比虚构更接近真相。或许,我们都在不同的维度,解读著同一本宇宙之书。”

与此同时,“织梦网”上发生了一场自发的、围绕“时间”主题的全球创作浪潮。这源於一位北欧音乐人將他祖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后、记忆逐渐破碎的过程,谱写成了一套名为《消逝的日记》的钢琴组曲,並在“织梦网”首发。组曲充满了失去与留恋的忧伤,却又在破碎的旋律中,奇异地透露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寧静。

这套组曲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无数涟漪。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们,用短片、绘画、诗歌、数字艺术等各种形式,回应著关於记忆、时间与存在的命题。他们彼此並不相识,却通过“织梦网”这个平台,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精神交响。

林默在创作的间隙,瀏览著这些作品,心中充满了感动。他意识到,《时之沙》或许不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品,它已经与外部世界產生了某种深刻的连接。这些来自全球的、真诚的创作,仿佛是为他的核心敘事谱写的、丰富多彩的副歌。

就连“迴响光影”本身的商业运作,也仿佛在与《时之沙》的主题呼应。由苏念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河回溯》(暂命名)正式开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歷史学者,通过研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关於“大洪水”的相似传说,试图寻找史前文明真相的故事。这无疑又是一个关於时间、记忆与文明传承的命题。

而彭昱畅的《银河搭车客指南》第二季,则在轻快的科幻外衣下,开始更深入地探討人工智慧的伦理边界和意识本质,同样触及了“存在”的核心。

杨思维在一次例行匯报后,忍不住笑道:“小默,我现在感觉,咱们公司上下,从你的《时之沙》到苏念的《长河回溯》,再到昱畅的《银河搭车客》,好像都在不约而同地探討著类似的主题。这算不算是某种……集体的潜意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