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时之沙
全球性的疫情(pcv-21)如同一次强制性的集体冥想,让喧囂的世界骤然安静下来。隔离、距离、对生命脆弱性的重新认知……这些共同经歷,深刻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心態与看待世界的方式。
林默在那段特殊时期记录的零星构想,如同散落的珍珠,开始在他脑海中逐渐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他想要创作的故事,並非关於疫情本身,而是以此为引子,探討一个更宏大、也更本质的命题——在宇宙尺度下,生命与文明的意义何在?当灾难来临,或仅仅是面对时间的无情流逝,我们留下的“迴响”究竟是什么?
他將这个项目命名为《时之沙》。
这不再是一部传统的电影或剧集,而是一个跨媒介的宏大敘事工程。它可能包含一部核心的科幻史诗小说(由他亲自执笔)、一部基於小说改编的沉浸式vr体验、一系列探討相关科学和哲学问题的纪录片、甚至在“织梦网”上发起全球创作者共同参与的“时间”主题二次创作活动。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充满野心的计划,其复杂程度远超他以往任何项目。但林默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衝动,仿佛这是他两世为人、歷经沉浮后,必须去完成的一次表达。
他重新组建了一个小而精的核心团队,包括来自“前沿內容实验室”的顶尖技术专家、精通科幻文学与科学传播的顾问、以及“织梦网”上挖掘出的、擅长构建复杂世界观的新锐编剧。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大多通过线上协作,更像一个围绕共同理想组建的“秘密社团”。
林默的生活节奏再次变得紧凑而充满探索性。白天,他沉浸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天体生物学和各大文明神话体系的书籍与论文中;晚上,他与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构建《时之沙》的世界观框架;深夜,则属於他个人的写作时间,在键盘上敲下那些关於时间、记忆与文明存续的思索。
他那个匿名的帐號,偶尔会分享一些看似无关的图片:一片脉络清晰的落叶、一座古老日晟的特写、一段代码生成的无限循环图案……配文也极其隱晦:“痕跡”、“度量”、“循环”。
那个乱码头像的评论也变得更具哲学意味:“时间从不言语,只留下证据。”、“我们皆是星尘,试图理解自身的短暂闪烁。”
这种跨越虚擬空间的、基于思想共鸣的无声对话,成了林默繁忙创作生活中的一抹奇特慰藉。
就在林默潜心构建他的《时之沙》时,外部世界也在缓慢復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