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岩石硌著后背,寒意如同跗骨之蛆,不断侵蚀著残存的热量。陆尘舟蜷缩在狭小的岩石凹陷里,每一次呼吸都带著肺部的刺痛和喉咙的乾涩。左肩的伤口在简陋布条的压迫下,渗血似乎减缓了,但疼痛和麻木感依旧清晰,像一把钝刀在缓慢切割神经。

他摊开右手,掌心躺著那本薄薄的、纸张粗糙泛黄的《基础引气诀》。洞外呼啸的寒风似乎小了些,但阴沉的天空依旧压得人喘不过气。远处,那片被诡异星陨撞击过的山坳方向,隱约残留著一丝令人心悸的能量波动,如同一个尚未癒合的伤疤。

“活下去…必须先活下去…”陆尘舟低声呢喃,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劣质灵石带来的微弱暖意在掌心流转,勉强驱散著指尖的麻木。这暖意,还有空气中那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灵气”,是这个世界给予他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谜题。

他必须尝试理解它,利用它。否则,仅凭这具残破的身体和几块劣质灵石,他撑不了多久。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得肺部生疼。他强迫自己忽略身体的抗议,將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小册子上。目光再次扫过那些潦草的字跡和简陋的经络图。

“意守丹田,引气自百会入,经印堂,过膻中,下行至丹田,循环往復……”

“以神驭气,气隨意走……”

“静心凝神,感悟天地灵气之流转……”

困惑如同藤蔓,缠绕著他的思绪。

“意守丹田”?丹田在哪里?解剖学上並没有一个叫做“丹田”的独立器官。是指小腹区域?是某个能量匯聚点?如何“守”?是集中注意力想像?还是需要某种特定的生理状態?

“引气自百会入”?百会穴在头顶,是颅骨骨缝交匯点。灵气是一种能量,它如何穿透致密的颅骨和脑组织?它的物理形態是什么?是粒子?是波?还是某种场?它遵循什么物理定律?引力的作用?电磁力?还是未知的法则?

“经印堂,过膻中,下行至丹田”?印堂在眉心,膻中在胸口两乳之间。这描述的是一条路径,但这条路径在解剖学上並不存在一条畅通的管道!它是在细胞间穿行?在血液中流动?还是沿著神经传导?速度是多少?阻力如何计算?能量损耗呢?

“以神驭气,气隨意走”?“神”是什么?意识?意念?它如何能“驭气”?意识是大脑神经元电化学活动的產物,它如何直接作用於一种未知的能量?这种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能量转换效率如何?是否存在精神能量消耗?如何量化?

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模糊不清的描述和主观臆断的“感觉”。没有精確的定位,没有可测量的参数,没有清晰的物理模型。这完全违背了他所认知的科学方法论——基於可观测、可重复、可验证的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这简直…毫无逻辑可言!”陆尘舟眉头紧锁,內心的质疑如同潮水般翻涌。这所谓的功法,更像是一种经验主义的、依靠个人天赋和模糊“感悟”的…玄学仪式?它的成功与否,恐怕极度依赖修炼者的“悟性”和“感觉”,充满了不確定性和不可复製性。

然而,冰冷的现实和空气中那真实不虚的灵气波动,又迫使他必须尝试。

他闭上眼,努力摒弃杂念。忽略身体的剧痛和寒冷带来的颤抖,忽略脑海中不断冒出的质疑声。他尝试按照册子上的描述,將意念集中在自己的小腹区域(姑且认为是丹田),想像那里有一个温暖的能量核心。

然后,他尝试“感应”头顶百会穴。用意念去想像,去“召唤”空气中那些微凉的、跳跃的光点(灵气),引导它们从头顶进入身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洞內只有他粗重而痛苦的呼吸声。他集中了全部的精神,额头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很快又被寒冷冻结)。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

没有暖流涌入头顶,没有能量在体內流转的感觉。他感觉到的,只有左肩伤口的钝痛,全身的寒冷,以及…一种强烈的徒劳感。空气依旧是空气,那些微凉的“光点”依旧在感知的边缘跳跃,却对他意念的“召唤”置若罔闻。他的意念,像是一双试图抓住烟雾的手,每一次努力都只是徒劳地穿过虚空。

“不行…完全不行…”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几乎將他淹没。这具身体太虚弱了,经脉(如果存在)恐怕早已受损堵塞。更重要的是,这种完全依赖主观“感悟”和模糊“意念”的方法,与他根深蒂固的科学思维格格不入。他需要一个坐標,一个基准点,一个可以观测和测量的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