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郡之地,最大的就是郡守、郡丞和都尉

郡丞帮太守处理政务,说白了就是副手,都尉则掌一郡兵马,但不归太守管,直隶朝廷。

权利都非常大,也是因此,这三个职位只能由朝廷直接任命。

且一般来说,朝廷还会刻意安排三个出身不同,背景不同的人。

比如外地的儒林名士当郡守把持大局,地方大族当郡丞居中调和,靠军功上来的寒门武人当都尉,三者彼此牵制,彼此监督。

可隨著张宝一闹,如今的庐江,已经完全被周谢乔三家掌控。

正常来说,最大的自然是乔家,毕竟唐郡丞就是乔家的人。可现在世道不太平,掌军权的自然最大,更何况谢渊还与乔雨瓷定下了婚约。

没的说,谢渊从居巢回寻阳,车队所过庐江诸县,无不震动。

每到一处,县令亲自出城,本地豪强列队相迎,酒宴接风,气派威风的很。搞得谢家亲卫们都一个个都挺起了胸膛,走路带风。

而周泰与蒋钦,更是风光无两。

他们两人这次虽然也是拼死杀敌,但毕竟没有部曲,功劳自然也比不得带兵来援的曹操甘寧他们,但谢渊如今能自署军吏。

蒋钦性子更加沉稳,也更加好学。

这些日子在居巢,旁人饮酒庆功,他却日日捧著《司马法》《吴子》研读,连灯油熬干了都不觉。谢渊看在眼里,便授他为兵曹史,掌一屯戍卒,可独领一二百人,秩二百石。

周泰性如烈火,谋略方面差了点,但若论衝锋陷阵,匹夫之勇,就算是许褚、甘寧、夏侯渊,也未必能稳压他一头。

谢渊便將他封为了牙门將。

这个军职无秩,但却是他谢渊的亲卫统领,地位一点不低。

如今庐江一些小县的县令见到他,也得躬身敬酒,口称“周將军”,搞得他这憨货几天都笑著合不拢嘴,每每再看向谢渊的眼神也更加感激。

蒋钦也是一样。

两人数月之前还是被官府通缉的贼寇,如今却是翻身成了军爷。

而且要知道,谢渊给出去的可不止是官职。

黄家遗產加上朝廷封赏,给过来的土地都快过五百顷,再加上谢渊家里本身的七八十顷...

如今寻阳一地,城外接近一半的耕地也都已经姓谢。

一波爆肥!

若说三个月前,谢渊操心的还是家產不够大,根基太浅。

那现在的他就是家產太多,手下管理的人不够用,种田的农民不够用。因此他也是给周泰蒋钦两家各分了十五顷良田,让他们安顿家人,置做基业。

给官,给地,如此大恩,自然是让两人感激涕零。

当然,一路回来,谢渊在各县吃饭喝酒,倒也不是单纯的享乐。

在安风县的席间,他就表示过——若得流民,可以送往寻阳,愿者皆收。

话音一落,当时满座县令,豪强顿时眉开眼笑,纷纷举盏相敬,口中不住夸讚:“谢君仁义无双,真乃庐江砥柱!”

虽说如今庐江一地的政务都在乔家手中掌握,政绩什么的都是看与乔家关係,地方剿贼没那么重要。

可流民这祸,却实在难缠。

三五成群,便敢拦路索钱,百十结队,便敢夜袭村寨,甚至截杀士族车驾。

而且还非常难抓,他们就夜里行动,白天往大別山巢湖之类的地方一钻,根本抓不到。

至於招安,这个更难。

庐江这几年的流民,大多是北方中原而来。

自永康元年,也就是167年桓帝崩后,东汉就进入了天灾频发期,水旱蝗疫几乎是连年不绝。甚至连京师洛阳都在171年出现过“大旱,洛阳飢,人相食”的记载,由此可见多么夸张。

庐江本土倒未遭大灾,可从两年前的180年开始,庐江北部的豫州与兗州,连续三年,大疫叠加蝗灾再叠加水旱交替。

虽然相较於中原,庐江的开发程度没那么高,但也正是因为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不像北方那么高,反倒更容易躲藏,荒田更多,山中野果蕨菜也更多。因此不少北方流民都涌入了庐江。

可庐江已开发的良田本就不多,且早就人满为患了。

就连谢渊家里的五百多顷地,说是良田,其实大半都是未开垦的荒田。

开垦荒田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需要耕牛,需要种子,也需要在头一年贴粮进去,否则那些流民就会饿死。

况且流民之中也是良莠不齐。

有些人確是可怜,可也有些人的確是给好脸色就蹬鼻子上脸的白眼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