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

这两个字重重落在朱元璋的心头。

他知道西汉七国之乱,更知道分封同姓王的风险,但元朝败退漠北,隨时捲土重来,北方防线那么重要,他不放心交给外姓將领。

那些跟著他打天下的骄兵悍將,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万一他们拥兵自重,谁来制衡?

只有自己的儿子,血脉相连,才能真心实意地保卫老朱家的江山,於是他大封诸子,尤其是第二子朱樉为秦王,镇守西安要害之地,“关西之事,得专行赏罚,岁秋巡边,大將皆听节制”。

后来,他也確实通过这些藩王,尤其是北方的“九大塞王”,牢牢掌控了军队,巩固了边防。

朱元璋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了,他赋予藩王极大的权力,每个亲王標配三护卫,动輒拥有上万精锐兵马,还能节制地方都司卫所。

他期望的是“藩屏帝室”。

结果呢?

这本书告诉他,不仅他想出的法子被朱棣推翻,甚至就连他选定的继承人也被朱棣推翻了。

朱元璋气得直哼哼,“儿子们就算有小心思,这天下终归还是姓朱!肉烂在锅里,总比被外人端了强!”

他越说声音越大,就像是在说服自己。

101看书 读小说选 101 看书网,??????????????????.??????超流畅 全手打无错站

“你只说咱封了藩王,没看见不封的下场!北元在北边虎视眈眈,武將在內地手握重兵,咱要是不把儿子们分封出去,这江山能坐得稳吗?宋元就是因为宗室衰弱,主弱臣强才出的乱子!”

矇骗他人容易,骗自己难。

他拿起这本书,重新读了一遍,眉头越皱越紧,这一次不是带著好奇和惊嘆,而是自我反思。

反思对他这样自信的皇帝来说,並不容易,可这本书里关於財政被拖垮、宗室沦为废物、大明走向崩溃的描述,让他不得不深思。

他错在只考虑了用亲情和《皇明祖训》来约束藩王,指望他们永远忠君爱国,这就像把猛虎放在身边,却只指望用绳子拴住它,风险极大。

一旦猛虎饿肚子,就会回过身咬主人。

之前那种既给巨大兵权又指望后代皇帝能控制得住的做法,简直像是在钢丝上跳舞,全靠运气。

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和约束,他们及其后代就可能演变成只知道吸血的血吸虫,最终拖垮整个王朝的躯体。

朱元璋缓缓坐回龙椅,闭上眼,秦王朱樉、燕王朱棣的脸和天书中“財政巨累”“拖垮”的比喻缠在一起。

一个念头冒出来:咱在意的是藩王个人,还是藩王这个制度可能带来的尾大不掉之势?

杀了骄横的藩王,换个听话的来做?

没用,权力和利益的惯性太大,儿孙辈的事,他管不了那么远。

说到底,他需要的是既能利用宗室血脉巩固统治、防范外姓,又能从制度上有效防止其势力膨胀威胁中央、並避免其成为財政黑洞的万全之策。

他的解决办法是给予重权、厚禄,並寄望於祖训和后世之君的掌控力,这就像为了防御外敌,在院子里养了大量猛虎,却不给它们戴上足够的镣銬,还指望它们永远听话。

怎么可能?

“咱……可能想得简单了……”朱元璋睁开眼,声音很轻,却像用尽了全身力气。

“解开死结的钥匙,这本书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给了咱很大的思路,要想出一个法子,既让宗室既不至於势大欺主,又能避免成为国家的寄生虫和財政的无底洞。”

朱元璋脑子里展开全新的藩王管理制度蓝图,眼睛越来越亮。

他站起身,走到殿门前,猛地拉开紧闭好几天的门。

刺眼的阳光照得他眯起眼。

门外的锦衣卫见他憔悴却目光嚇人的脸,嚇得齐刷刷跪倒。

“去东宫把太子喊过来,就说……”朱元璋的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就说咱有事情交代他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