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在大本堂的地上,目光呆滯。

书本上“奴役汉人”的四个大字,清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喃喃自语,“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殫精竭虑一辈子,却要在死后被咱的子孙后代使劲嚯嚯,最后使得大明的子民们,再度沦为蛮夷的奴隶。”

“究竟是咱制定的制度有问题,还是子孙出了问题?”

他在心中不停盘问自己。

“为什么咱的孙子,要在咱死后,逼死他的亲叔叔们?”

“为什么咱亲自培养出来的军队,却迅速腐化,最后镇压,残忍杀害大明的子民?”

“为什么朝堂上的文臣们,在大明即將灭亡时,不想著励精图治,反而给女真做起了带路党?”

“为什么大明的江山,如同汉,唐,宋那般,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咱明明已经找到新的出路了啊!”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根韁绳,不断缠绕在朱元璋的身上,將他捆的结结实实,动弹不得。

带著沉默,朱元璋掌著油灯,继续往下看。

【在看完大明两百多年的歷史大事件后,我们可以很轻鬆得出一个结论:大明的崩溃,除了有皇帝,宦官,文臣,武將等方面因素外,最大的缘由,便是洪武初年,大明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制度。】

朱元璋脸色一怒。

如果说刚才看到的大明歷史大事件,是他子孙后代干出来的荒唐事情,让他这个开国皇帝恼怒不爭气,现在的总结就是把黑锅扣到他的头上。

你子孙后代不爭气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这个开国皇帝不行啊!

“跟咱有啥关係?”

他冷哼一声,没好气的吐槽一句,“咱那个时候早就死了,又不能长生不老,一直盯著他们。更何况咱的制度,是参考前元定下的。”

每个开国皇帝,都会思考前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在自己一手建立的朝代打上新补丁。

朱元璋亦是如此。

他认为元人占据中原,粗蛮暴虐,只想著放牧养牛,毫无制度可言,於是他制定律法,將中原的所有潜力逼出来。

他小时候见过元朝官员贪婪,恨不得將老百姓的油水榨乾,於是他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律法,但凡官员敢欺压百姓,那就杀杀杀。

他被豪强欺负过,所以在他建立大明后,强行將豪强拆分,迁徙到全国大地,不再让他们联合起来。

可结果呢?

大明非但没有按照他定下的制度长治久安,反而很快就全方位的腐化,直至大厦崩塌。

继续往下看,书中很快给了他答案。

【先说藩王】

【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制度,即让诸王成为拱卫中央的屏障,是一个建立在家天下和血缘信任基础上的理想化模型。它在洪武朝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下,起到了巩固边防、强化集权的积极作用。】

【隨著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便推行了更彻底、更巧妙的削藩政策:藩王所有生活开支全靠国家俸禄和赏赐。这笔庞大的开支,成为压垮明朝財政的最大包袱。】

看著书本上的內容,朱元璋心里一阵苦涩。

“都被它给说中了!”

“咱的確是这么想的,咱赋予藩王军政大权以屏卫中央,但藩王们力量壮大后必然威胁中央皇权。”

朱元璋嘆息一声。

【再来说给大明干活的文臣,武將,宦官,锦衣卫。】

【朱元璋经歷过元朝末年的腐败和压迫,深知贪官污吏对百姓的祸害,所以在他建立大明后,坚信治理乱世必须使用严厉的刑法,尤其注重用严酷的律法来管束官员。

虽然意图震慑贪腐,依赖个人权威与皇权干预,而非稳定的法律制度,把他自己制定的《大誥》等法规,沦为政治斗爭手段,如胡惟庸案,导致反腐效果隨著皇帝的个人意志波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