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登基十三年,从未有过取消早朝的先例,可他不敢多问,赶紧躬身应下,退了出去。

朱元璋关上大本堂的门,將外界的一切都隔绝在外,又坐回案前,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第七编元明之部”的小標题上时,刚才那股兴奋劲瞬间就像被一盆冷水浇透,从头凉到脚。

【第七编元明之部】

【一、明代政府组织: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二、明代考试制度:八股文,脑子捆起来考试】

【三、明代军事与边防:卫所烂完了,藩王还捣乱】

【四、明代宦官之祸:没管好家奴,反被家奴管】

【五、明亡速通版:流寇+女真=完蛋】

每个小標题都像是淬了毒的小针似的,专往朱元璋最接受不了的地方扎。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脑袋都晕乎乎的,硬著头皮点开每个章节下面,可以展开的小章节。

而在小章节目录里,朱元璋看到了……

“废除丞相、设內阁,君主独裁的加剧……”

“八股文僵化与思想束缚……”

“一条鞭法改革及其局限……”

“卫所的腐败与藩王之祸……”

“宦官的產生,是因为制度问题……”

“军事失控……农民起义……”

每一条,都像是一个蒲扇大的巴掌,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他亲自製定的制度,在他眼里足以传承无数代的制度,这书竟然说,大明的覆灭,根根结底是制度的原因?

他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苦心创造的卫所制,將来竟然会腐败到无可救药?

还有八股文、宦官、藩王之乱……这些他明明已经想好对策的事情,怎么会变成亡国的隱患?

一条条,一件件,都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前脚还在嘲讽元朝被农民起义干翻了,结果后脚,大明覆灭的缘由,也有农民起义?!

“咱驱逐韃虏,光復中华,成功收復故宋江山,建下不世工业,十三年了,咱像农家磨坊里的牲口一样,想尽各种办法遏制贪官,就想让百姓好过一些,结果不爭气的后世子孙,硬生生把老百姓折腾到不得不起义的地步了?”

一股子无名之火,从朱元璋的心头升起。

他本以为自己吸取各个朝代覆灭的教训,创造出的制度能够解决问题,没想到却被眼前此书直接全盘否定。

他想反驳,想大声说“你错了”,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因为他处於当前这个时代,无法验证这本书阐述的理由是对的。

但他,同样无法验证这本书是错的。

有很多事情,早已有蛛丝马跡,却被他忘记,然而在此刻,却突然被他想起来。

他想到了胡惟庸到处结交朝堂重臣,甚至將手伸到了一路跟隨他起家的淮西將领那边……

他想到了被他封为藩王的混蛋儿子们,大兴土木,滥用私刑动輒打骂府中奴僕,强抢民女,胡乱杀人……

他更想起来自边疆送到南京龙案上的军事密报,往往报喜不报忧,更甚至还有淮西將领公然贪墨……

这些问题,他早就注意到了。

只是一直觉得,是那些人本性恶劣,是他们坏了规矩,而他制定的制度本身是完美无瑕的。

只要把那些坏人除掉,制度就能正常运转,大明就能长治久安。

“咱一直觉得,只要制度好,人就会变好。”

朱元璋瘫坐在椅子上,声音里带著一丝疲惫,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迷茫,

“可大明建立十三年了,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的事,还是屡禁不止。”

“这本书说,这是咱把人性想得太好,制定的规矩门槛太高,根本不切实际……”

“难道咱亲手写的《大明律》和《皇明祖训》,真的有问题?”

朱元璋陷入了自我怀疑。

许久之后,他深吸一口气,耐著性子继续往下看。

他倒要看看,在这本书里,作者会阐述大明哪方面的问题。

【在阐述大明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行梳理一番大明的歷史大事件,从而才能看出明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洪武皇帝朱元璋搭建好的大框架。】

【洪武四年,明太祖封儿子们为王,让他们守边疆,想的是“自家人守自家业,稳得很”。又有他最疼爱的儿子朱標做太子,可以压制藩王,做到权力制衡。

事实上也的確如此,洪武年间,这招確实嚇唬了北元、巩固了边防。

然而到了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离世,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將朱標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他精心设计的继承规则秒崩。】

朱元璋瞪大眼睛,通过这段话,了解到不少关於未来的事情。

“標儿会在洪武二十五年春去世?”

“不对啊,即便標儿去世,还有朱允熥作为嫡子,为什么会立允炆为皇太孙?”

“为何要说咱去世后,定下的制度就崩溃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往下看。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他政治经验不足,实则人菜癮大,在藩王叔叔们势力太大的情况下,强行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朱橚被判有罪,沦为废人;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朱柏无一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博,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我的儿……”

看到这些內容的朱元璋,血气上涌,简直快要疯了!

“朱允炆,你这个连叔叔都不放过的畜生!咱未来怎么会选择你这个畜生做继承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