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元璋的怒火!
【第八编清代之部】
【一、第四十二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二、第四十三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三、第四十四章愚民政策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四、第四十五章愚民政策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五、第四十六章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
清……
朱元璋死死盯著这个字。
这个取代了他大明的王朝,其本质被这书定为实施了“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
朱元璋喃喃自语,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被他赶出中原的元廷皇室。
他虽没读过多少书,却也从谋士口中听过《商君书》里的说法:“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当年他只当是法家的极端之论,从未想过会有王朝真的奉为圭臬。
“民眾一旦有了知识,懂了智巧,就会追问『为何要打仗』『为何赋税这么重』,这般追问,自然不利於统治,更难控制思想。”
朱元璋顺著这个思路往下想,忽然明白过来,“所以搞愚民政策的,是想把百姓教成『只知服从、不问是非』的木偶?连士兵都要这般调教?”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荒谬。
“秦朝施行这样的政策,於是二世而亡,后世的汉、唐、宋,哪个不是想著开启民智?汉朝举孝廉,唐朝开科举,宋朝重文官,都是从民间选有本事的人进朝堂,怎么到了取代大明的清朝,反而开起了倒车?”
“咱当年提著脑袋打天下,把蒙古人赶回老家,就是为了夺回汉家江山,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让天下有才能的人能有出路。”
朱元璋越想越气,眉头拧成了疙瘩,
“可这本书却说,咱呕心沥血守下来的汉家天下,最后被一个搞愚民政策的异族王朝给占了?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声响,手掌传来的酥麻感,依旧抵消不掉他心中的烦躁。
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太子朱標。
那个性子仁厚、做事稳重的儿子,在他心里,朱標是再好不过的皇位继承人了。
“標儿自小跟著宋濂先生读书,懂礼义,知民心,待人宽厚又有主见。”朱元璋的语气软了下来,眼神也柔和了几分,“其他的藩王,虽说大多没什么大出息,可都怕標儿,也服標儿。將来咱百年之后,標儿坐江山,镇住那群弟弟肯定没问题。”
更何况,跟著他打天下的淮西將领,像徐达、汤和这些人,要么是他的同乡,要么是跟著他一路拼杀过来的,多少都跟太子朱標有些交情,將来肯定会帮著朱標稳住朝局。
一想到这些,朱元璋心里的火气消了不少,踏实了许多。
“咱有標儿在,大明的根基就稳了,怎么可能说亡就亡?”
他忍不住冷笑一声,拿起册子轻轻掸了掸上面的灰,“写这本书的傢伙,十有八九没见过咱標儿的本事,净在这胡编乱造。”
不过,他心里也存了个念头:若是这本书说的是错的,那便一笑了之;
可若是真有几分道理……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眼神里多了几分决绝:“那咱就偏要亲手改!把书里写的那个『会亡的明』,改成一个连写书人都想不到的、真正能千秋万代的大明!”
於是,他略过其他讲,直接翻开关於明朝的那一页。
【第七编元明之部】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
“从明迄今,六个世纪,五百多年,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中国也復如是。”
“明以后接著就是清,我们要了解清代,该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
朱元璋赶紧端起灯盏,凑到书页前,让灯光把字跡照得更清楚些。
他这辈子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但是好在当年要饭时学过几句吉祥话,不过压根与书本上的文字是两回事。
后来投军,结识了马皇后,经常要出去打仗,夫妻间的谈话总不好让旁人瞧见,又一起学了些字,马皇后教他的字也多是直白好记的。
再后来跟著他的人越来越多,队伍逐渐壮大起来,除了一些文人幕僚之外,其他大都是些不识字,或者简单识过几个字的粗汉。
面对这些粗汉,文字写的太繁琐,会影响军令的传达,朱元璋索性將军令写得特別直白。
也正因如此,他看这本《中国歷史概述》时,反而觉得亲切。
“通篇都是大白话,笔画也少,写起来肯定快,跟咱写圣旨差不多。”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要说区別,也就是咱的圣旨里偶尔会骂几句人,这书里倒没什么脏话。”
老朱会心一笑,心里也踏实不少。
他暗自琢磨,著书的人十有八九跟他一样,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不然写不出这么通俗易懂的文字,哪像那些翰林学士,写个奏摺都要掉书袋,詰屈聱牙的,看得人头疼。
只不过,两个时代的文字隔了几百年,难免有些不一样。
朱元璋只能连蒙带猜,结合著自己平时说的话、写的圣旨,一句一句地“解码”。
他发现“这”在明朝时该说“此”,“那么”要换成“恁”,“们”对应的是“每”,“不好说话”其实是“巴结”的意思,“走运”就是“行时”……
翻译两个时代的文字,向来比较枯燥,对於普通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折磨,然而对於浑身都是肝的朱元璋来说非但不累,反而沉浸其中。
时间流逝,转眼就从深夜来到了清晨上早朝的时间。
此时的朱元璋满眼都是血丝,眼睛却越来越亮,因为他已经搞明白了几百个常用文字和稀奇古怪如同蝌蚪般的符號。
“这个小圈,是告诉人『这话到这儿就说完了』;小勾是说『这儿停一下,我还没说完呢』;那两个弯鉤更妙,能清清楚楚分开哪些是写书人自己说的,哪些是引用的古语,一眼就能看明白,不用再费脑子琢磨。”
这个发现让朱元璋对这本书的好感又多了几分,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妙!真是个好法子!”
“每天批奏章,最让咱头疼的就是有些官员文章又臭又长,一句到底不断句,看得咱头晕眼,有时候光断句就要费半天劲。”
“要是都用上这些符號,能省多少工夫!”
“等忙完这阵子,真得找机会试试推行一下,说不定能让朝政效率快上不少。”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天已经大亮,宫里的太监应该已经在准备早朝的事宜了。
可他正读到关键处,实在捨不得放下册子,便叫来锦衣卫指挥使,破天荒地吩咐道:“去通知文武百官,今日早朝取消,所有奏摺都送到东宫,让太子先看著处理,有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再送到我这里来。”
锦衣卫指挥使愣了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