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多亏我朱家老祖宗啊
他们意识到,那个可以和稀泥、可以上下其手、可以拉帮结派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復返了。在新的规则下,他们要么成为一个无情的奏章处理机器,要么就会被这套精密的机器本身无情地淘汰。
还没等他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朱由检又拋出了一个更具顛覆性的决定。
“最后,是关於內阁阁员的任用。”
他冷冷地看著黄立极和张瑞图:“我大明自嘉靖朝以来,非翰林不入內阁,成了惯例。诸位饱读诗书,文章锦绣,但朕想问问,你们有谁真正去州县做过一任知县,知道一亩地能產多少粮,一个普通百姓一年要交多少税吗?”
四人哑口无言。
他们都是从翰林院这条青云路上来的,从未接触过最基层的政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由检冷声道,“坐在文渊阁里,看著舆图和奏报治国,这是最大的脱离实际!所以,朕今日再立一个规矩!”
“从今往后,所有內阁大学士的候选人,必须有知州或知府的任职经歷!且考评为优!翰林院是储才之地,不是升官的终南捷径!没有为民牧守一方的经验,就不配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
这一条,比刚才那整套制度改革,还要让黄立极等人感到震撼!
这……这是要彻底挖断文官集团,尤其是清流们的根啊!
断了翰林直入內阁的路,就等於打破了他们內部论资排辈、相互提携的权力游戏。將来能进入內阁的,將不再是那些空谈心性的“理学大师”,而是一批批从地方上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实干家!
朱由检看著他们煞白的脸色,心中冷笑。
“朕知道,改革会有阻力。但朕意已决!”
他站起身,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回头说了一句。
“新的制度,从明日起,开始试行。朕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去適应。一个月后,朕要看结果。”
“若有人觉得不適应,可以上疏致仕,朕准了!朕的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但最缺的是能替朕办事,替百姓办事的人!”
说完,他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文渊阁內,死一般的寂静。
良久,黄立极才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浑身像是被抽乾了力气。
朱由检迈步走出文渊阁,身后是四位心思各异的阁老,冬日的冷风迎面吹来,让他滚烫的头脑稍微冷静了一些。
他不由得在心中长舒了一口气,甚至有几分庆幸。
“幸亏啊,幸亏有我老朱家这一代代堪称权斗大师的祖宗们!”
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內阁,將权力牢牢锁在皇室手中开始;到永乐大帝朱棣设立东厂,用家奴制衡文官;再到后来的嘉靖、万历,虽然一个沉迷修仙,一个三十年不上朝,看似懒政,实则对权力的掌控从未放鬆,將遥控治国和权力平衡玩得出神入化。
正是这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天子们,將大明朝的皇权打磨得坚不可摧,深深地烙印在帝国的骨子里,这才让他这个穿越实习生能够如此顺利地对內阁这个庞然大物进行顛覆性的改革。
换做是两宋那种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他今天这番话刚出口,明天就得被言官的唾沫星子淹死,甚至可能被逼下罪己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