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拌料,成了第一道工序。

没有搅拌机,就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工搅拌。

几十个汉子赤著膊,挥舞著铁锹,將一锹锹碎石、一锹锹河沙、一锹锹黏土,按照蔡卫国现场测算好的比例,堆成一个大堆。

然后,几个人一组,从外围开始,一锹一锹地往里翻。

汗水滴进脚下的泥土里,瞬间就没了踪影。

工地上,只听见铁锹和石料碰撞的“哗啦”声,和男人们沉重的喘息声。

张勇拿著小本子,在旁边一丝不苟地记录著。

他现在是蔡卫国的“助教”,负责监督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王大哥,你这边黏土的比例稍微多了点,再加两锹沙子!”

“刘二叔,水別加那么猛,让土微微湿润就行,太湿了砸不实!”

他跑前跑后,嗓子都喊哑了,但眼神里却闪烁著兴奋的光。

他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工程奇蹟。

当第一批混合料铺在路基上,摊平之后,真正的硬仗开始了——人工夯实。

项目部仓库里,那几个被遗忘了不知多少年、重达几百斤的巨大石硪,被重新抬了出来。

石硪,是那个年代最原始的压实工具。

一个圆形的巨大石墩,两侧穿著粗壮的木槓,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抬起,然后利用重力,一下一下地砸向地面。

“来!四个人一组!搭把手,把傢伙抬起来!”老王头自告奋勇,成了第一组的“硪头”。

他和另外三个壮实的村民,一人抓住一根木槓,咬著牙,用尽全身的力气,才將那沉重的石硪缓缓抬离地面。

“听我號子!”老王头深吸一口气,用尽全力吼了出来。

“嗨——呀——嗬!”

“咚!!!”

一下,又一下。

他们的动作笨拙,却充满了力量。

每一次抬起,都是对臂膀和腰腹力量的极限挑战;

每一次落下,都是將扎佐人民的希望,一寸一寸地砸进这片土地。

很快,第一组人就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换人!下一组上!”旁边早已等候多时的另一组人立刻接替了他们的位置。

一时间,整个工地上,此起彼伏地响起了雄浑的石硪號子。

“嗨——呀——嗬!”

“咚!!!”

“加油干——哪!”

“咚!!!”

“修好路——喂!”

“咚!!!”

“奔小康——嘍!”

“咚!!!”

这號子,没有固定的歌词,全都是劳动者们最朴素的心声。

他们唱著对未来的期盼,唱著对贫困的告別。

那声音,苍凉、高亢,充满了撼天动地的力量。

蔡卫国站在一旁,静静地听著。

他前世在各种高科技的施工现场待过,听过塔吊的警报声,听过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听过切割机的刺耳声。

但没有任何一种声音,能像眼前这原始的石硪號子一样,让他感到如此的震撼和感动。

这不是机械的噪音,这是生命力的吶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