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泥泞
但蔡卫国总是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扛著模板,推著独轮车,他的工装上永远带著泥点子和水泥浆的痕跡。
王辰宇项目经理也经常来工地视察。
他不再是只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而是会亲自走到修復区域,用手摸摸修补过的墙面,再看看蔡卫国记录的数据。
“小蔡啊,这数据,真能信?”一次,王辰宇指著蔡卫国小本子上记录的强度数据,语气中带著一丝谨慎的探究。
蔡卫国递给他一支笔:“王经理,数据不会骗人。我们是严格按照步骤来的。”
“而且,这些数据只是初步的,后期我们还要进行更全面的检测。”
他实事求是地匯报。王辰宇看著蔡卫国那双因为长期操作设备而有些粗糙,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周三,公司总工王敬忠和质量科的张林华要来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
王辰宇特意把蔡卫国叫到办公室,嘱咐他要做好准备。
蔡卫国知道,这不仅仅是例行检查,更是对修复方案和后续施工质量的一次“大考”。
检查当天,王敬忠戴著老镜,张林华则板著脸,两人在工地上走走停停,不时的提问题。
他们仔细检查了修补过的墙体,用小锤子敲击,又拿尺子量了量新浇筑的混凝土构件尺寸。
“小蔡同志,你这修补砂浆,到底用的什么配方?”
“我们公司以前也试过一些,效果都不理想。”王敬忠指著一处修补面,语气带著一丝探究。
蔡卫国不卑不亢,从容地解释道:“王总工,我们主要是优化了原材料的配比,並加入了少量活性矿物掺合料,同时严格控制了水灰比和养护条件。”
他没有直接说出矿渣粉的名字,而是用更专业的术语概括。
他拿出实验记录本,详细展示了不同配比下的试块数据,以及少年宫项目修復区域的初步回弹强度测试结果。
张林华则更关注施工流程:“你这现场质量控制,是新定的规矩吧?我看拌合站那边的计量,比以前细致多了。”
“是的,张科长。”蔡卫国点头,“我们从源头抓起,確保每一车混凝土的质量。浇筑现场,我们也有专人监督振捣,確保密实度。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的记录。”
一番检查下来,王敬忠和张林华的表情有所缓和。
临走时,王敬忠拍了拍蔡卫国的肩膀:“小蔡,好好干,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工地上,除了公司领导,少年宫的建设方代表——林城市教育局的李科长和设计院的陈东华也经常来。
他们更关心项目的整体进度和最终效果。
“蔡工,这修补过的墙体,將来会不会有色差啊?”
“毕竟是少年宫,外观也很重要。”李科长指著一处刚修补完的墙面,有些担忧。
蔡卫国解释道:“李科长,我们已经儘量选用接近原混凝土顏色的水泥和砂子。”
“后期等墙面整体养护完成,还会进行统一的外墙装饰,色差问题不大。”
陈东华则更关心结构安全:“蔡工,你们的修补方案,设计院也研究过,確实大胆。”
“但长期来看,这种加固方式的耐久性如何保证?”
“陈工,我们通过微膨胀灌浆材料填充內部空隙,提升了整体密实度。“
“后期还会考虑进行表面增强处理,提升其抗碳化和抗腐蚀能力。”蔡卫国耐心解释,並邀请陈东华查看修补区域的钢筋连接和保护层厚度。
陈东华听完点了点头,他发现蔡卫国对材料性能的理解,似乎比他这个设计者还要深入。
工友们也逐渐把蔡卫国当成了自己人。
午饭时间,工人们坐在食堂里,一边吃著粗糙的米饭和简单的炒菜,一边聊著家常。
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谁家老人最近身体不好,谁又在自由市场买了些稀罕的鸡蛋。
陈班头和老李现在对蔡卫国是心服口服,他们会在饭桌上和蔡卫国聊起以前工地上发生的趣事,或者向他请教一些技术问题。
“蔡工,您说这混凝土,是不是跟人一样,也有脾气?”老李笑著问道。
蔡卫国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对,李师傅,您说对了。”
“混凝土是有脾气的,它需要我们了解它,顺著它的脾气来,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就像我们工人,只有心顺了,手里的活才能干得漂亮。”
这句话引起了工人们的共鸣,食堂里响起一片低低的笑声。
谁家有点急事,需要帮忙顶班,蔡卫国都会尽力协调。
谁的水壶没水了,蔡卫国会顺手帮著打满。
他不再是那个被视为“油子”的青年,而是大家信赖的“蔡工”,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看著工人们朴实的面孔和对美好生活的嚮往,蔡卫国內心不再只有对未来科技的对比,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意识到,他不仅仅是在修补建筑,更是在修补人们对生活的信心,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