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的研发,远比蔡卫国想像的要耗时耗力。

在那个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他和张勇、老李三人,度过了好几个汗水与灰尘交织的夜晚。

“蔡工,这批砂子的含水率有点高,是不是要调整一下配比?”

老李抓起一把砂子,用力攥了攥,摊开手掌给蔡卫国看。他现在对蔡卫国口中的“含水率”和“配比”已经不再陌生。

蔡卫国走过去,也抓了一把砂子在手里捻了捻。

“嗯,观察得很仔细。这批砂子的確偏湿。”蔡卫国沉吟道。

“我们追求的是砂浆硬化后的微膨胀效果,以抵消收缩,確保它能紧密填充空隙,粘结力才强。”

“水灰比是关键,水多了强度上不去,水少了又影响和易性,还可能导致膨胀不均。”

“看来我们得在拌合前多晾晒一下,或者在配比里稍微减少一点水,但不能减太多,不然影响和易性。”

他拿起小本子,记下新的调整方案。

没有专业的烘乾设备,他们就用土办法,在天气好的时候把砂石铺开晾晒在塑料布上;

没有精密的搅拌机,他们就用秤桿和大铁桶,再由蔡卫国凭著经验进行微调。

他要让这种“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对砂子级配、水泥用量和水灰比进行精確的控制。

每一次配比的改变,都要製作新的试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角落里养护,等待几天后进行“土法检测”。

用小锤子敲击,听声音判断密实度,或者用重物压,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才开裂。

蔡卫国尤其关注试块的早期强度和是否有微小裂纹,这直接关係到砂浆的微膨胀性能是否真正抵消了收缩。

一次,张勇看著几次测试都碎裂的试块,忍不住嘆息:“小蔡,这得试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要是真弄不出这靠谱的灌浆料,少年宫这项目可就……”他话没说完,但那份焦虑在空气中清晰可闻。

蔡卫国说道:“张工,急不得。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稳。”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为了少年宫能真正『活』过来。”他解释道。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填补,更是让新材料与旧结构融为一体,通过微膨胀原理,让砂浆在內部形成紧密的咬合力,並提高抗碳化和抗腐蚀能力。我们没有仪器,但我们要有耐心和不服输的劲儿。”

“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找到最合適的。”看看眼前的试块,林胜利心里也有些急。

经过数周的反覆试验和调整,他们终於找到了相对稳定、性能达標的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配方。

虽然不及前世高科技產品那般完美,但其粘结力和强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算得上是突破。

特別是这种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展现出的轻微膨胀特性,有效提升了与旧混凝土的结合密实度。

当第一个试块在重压下稳稳噹噹,没有出现裂纹时。

修补工作隨即大规模展开。蔡卫国將工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张勇、陈班头负责。

他则每天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他教工人们剔除不合格的混凝土,避免伤及內部钢筋;

教他们如何精確地进行灌浆,確保这种新的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能充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並利用其微膨胀特性,彻底填充空隙,实现无缝连接。

工人们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熟练,看著破损的墙体一点点被修补得平整坚实,他们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与此同时,少年宫项目其他未受损部分的施工也在继续,新的楼层结构开始浇筑。

蔡卫国將重心放在了后续混凝土的生產和浇筑上。

他严格要求拌合站按照新的配比和流程操作,亲自监督水泥、砂石、水的计量。

“李师傅,水灰比必须严格控制在0.45到0.5之间,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一滴!”

蔡卫国站在拌合站旁说道。

他指导李师傅和陈班头,在拌合站建立了一套简易的管理流程:

每天早上检查原材料的含水率,確保称量准確,並且每批混凝土拌合完成后都要抽样检测和易性。

他甚至让陈班头把一个废弃的煤油桶改装成了简易的“量水桶”,上面刻度清晰,確保每次加水量精確。

在混凝土浇筑现场,蔡卫国会手持著振捣棒示范如何正確振捣,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和离析。

確保混凝土的密实度。他还会讲解振捣的时间和范围,让工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在以前,工人们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蔡卫国的精確指导,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

工地上的日子是枯燥而辛苦的。林城多雨,常常连著好几天阴雨绵绵。

潮湿的空气让水泥凝结得慢,也让工人们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

蔡卫国会带著大家临时搭建防雨棚,调整施工时间,改进修补砂浆的防潮性能。

雨天施工,工人们穿著胶鞋,踩在泥泞里,每一步都带著湿滑的泥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