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时代印记
少年宫项目事故后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林城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地上。
混凝土浇筑区那面惨不忍睹的墙体,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著所有人刚刚发生的灾难。
工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午饭时,食堂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不再是家长里短的閒聊,而是关於“停工”、“下岗”的担忧。
“老王,你听说了没?市里头对这事儿可重视了,说是要严查到底!”一个工人压低声音,嘴里叼著一根圣火牌香菸,菸头在指间忽明忽暗。
旁边的老王嘆了口气,扒拉著饭盒里那点少油寡水的白菜,愁眉不展。
“唉,能不重视吗?少年宫啊,多少孩子盼著呢。咱们这要是真停工了,家里那口子和娃儿可咋办?”
“上学、吃饭,哪样不要钱?”
蔡卫国坐在角落里,听著这些话,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这不仅仅是一次工程事故,更是牵动著数百个家庭生计的巨大危机。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裤兜,里面那张皱巴巴的粮票和几张钞票,显得格外单薄。
他想起妹妹蔡蕊清瘦的脸庞,还有她大学里那些需要钱的课本和资料,一股无形的责任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王辰宇项目经理的办公室,最近成了整个工地最压抑的地方。
他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菸灰缸里堆满了“大前门”菸头。
公司高层已经下来视察过一两次,气氛严肃得能拧出水来。
每次匯报,蔡卫国都能感受到王辰宇身上那股沉重的压力,以及他眼底深处的血丝。
“小蔡,你说的那个修补砂浆,到底有没有把握?”王辰宇在一次私下谈话中,递给蔡卫国一根“大前门”。
这烟在当时算得上好烟,普通工人轻易抽不到。
蔡卫国接过烟,深吸一口,辛辣的烟雾在肺里打了个转,让他瞬间清醒了几分。
他前世抽惯了过滤嘴香菸,对这种直白的老式烟味还有些不適应,但此刻,这烟却成了他与这个时代连接的纽带。
“王经理,有把握。但需要时间,需要反覆试验。”蔡卫国坚定的说道。“而且,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这在现在可能有些难度。”
“难度再大也得干,”王辰宇掐灭菸头,又道,“公司总工办的钱总工明天要来检查,这个人……思想比较保守,你到时候说话注意点,別跟他提什么『活性』、『掺合料』,他听不进去。”
蔡卫国点点头,心里有了数。这种老派技术权威,他前世也见过不少,认死理,只信规范和经验。
接下来的日子,蔡卫国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修补砂浆的研发和工人培训中。
他带著张勇和老李,在工棚一角搭建了一个简陋的临时实验室。
没有仪器,他们就用最土的办法:將水泥、砂子、石灰粉和蔡卫国口中的“活性矿物掺合料”(这种掺合料其实是他在附近钢厂废渣堆里发现的某种高炉矿渣粉)按不同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旧饭盒压製成一个个小小的试块。
“李师傅,你看看这批水泥,顏色是不是有点发黄?”蔡卫国拿起一袋水泥,眉头微皱。
前世他知道,水泥的质量稳定性对混凝土强度至关重要,但在这个年代,批次差异是常事。
老李凑过来,眯著眼看了看,用手指捻了捻:“嗯,確实有点,可能这批料的熟料烧得没那么透。不过也正常,咱们厂里不就是用这个吗?”
“正常不代表就没问题。”蔡卫国解释道。“我们修补砂浆对水泥活性要求高,需要更稳定的性能。这样吧,这批水泥我们先少用一点,多尝试几个配比。”
张勇在一旁看著,虽然蔡卫国口中的“活性”对他来说还是个新概念,但蔡卫国对细节的把控和对问题的预判,让他不得不信服。
他主动配合记录每次试验的配比和试块的编號。到了试块养护期,他最为紧张,每天都去浇水,像照看孩子一样。
这天,钱总工果然来了。他戴著一副老镜,穿著一身板正的中山装,在王辰宇的陪同下,板著脸在工地上巡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