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方案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拌合站的轰鸣声已经打破了工地的寧静。蔡卫国大步流星地走过去,隨手拿起一个刚脱模的混凝土试块,在手里掂了掂,质地紧密,稜角分明。
“老李,这批水泥的强度报告出来了没?”
“出来了,蔡工。”老李递过一张写著编號和日期的报告单,脸上带著踏实的笑,“这批都达標,比前几批还稳当些。”
蔡卫国接过报告,又掏出自己的小本子,仔细对比著上面记录的拌合数据,满意地点了点头。自从他来了之后,拌合站的规矩就严了,每一袋水泥、每一斗砂石都要过秤,水的计量更是精確到刻度线。一旁的陈班头正指挥著装料,嘴里嘟囔了一句:“就他事儿多,跟绣似的。”话虽如此,他心里却清楚,正是这份“多事”,让拌合站出去的混凝土再没出过岔子。
主体结构的施工进入了关键阶段,修復工作和新结构的浇筑同步进行。
蔡卫国刚从拌合站出来,就直接爬上了正在浇筑的三楼楼板。
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混凝土泵车长长的臂架下,灰色的混凝土倾泻而出。
蔡卫国眉头一皱,冲一个角落喊道:“小刘,停一下!”
一个年轻工人闻声停下了手中的振捣棒。
蔡卫国快步走过去,指著混凝土表面一些细小的气泡:
“你这振捣不到位。”他接过振捣棒,亲自示范起来,“看好了,振捣棒要垂直插入,快插慢拔,每点时间要够,让混凝土充分密实,不能留气泡。”
他一边说,一边用振捣棒在混凝土中均匀振动,直到表面不再冒出新的气泡,並泛出一层均匀的水泥浆为止。
小刘看著蔡卫国熟练的动作和严肃的神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蔡工,我以为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差的就是质量。”蔡卫国把振捣棒交还给他,声音不大但分量十足,“我们干建筑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楼板是少年宫的骨架,將来孩子们要在上面跑跳玩耍,一点马虎都不能有。”
下午,张勇拿著图纸找到了正在检查墙体养护情况的蔡卫国,他现在已经是蔡卫国的左膀右臂,负责一个片区的现场管理。“蔡工,”他指著图纸,面露难色,“四號柱的钢筋绑扎,我覆核的时候发现有点偏差。”
蔡卫国接过图纸,又走到现场,拿出捲尺亲自测量。
“嗯,確实差了两公分。”他说道。
“这是钢筋工的疏忽,但也是我们监督不到位。”
“张工,你去跟钢筋班的师傅沟通一下,態度要好,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今天务必整改到位。”
“告诉他们,这不是找茬,是为了整个结构的安全。”他拍了拍张勇的肩膀。
“怎么跟老师傅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你多练练。”
公司的例行检查也变得更加频繁。
每周,公司总工王工和生產副经理李副经理都会到工地视察。
蔡卫国作为项目技术员,每次都要准备详细的匯报。
“小蔡,你这周的混凝土强度数据,我看了。”王总工戴著老镜,指著小本子上的记录。
“很稳定,比我们以前的项目都要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蔡卫国不骄不躁,解释道:“王总工,主要是在原材料控制和拌合工艺上做了些优化。”
“特別是水灰比的控制,还有现场振捣密实度的严格要求。”
他没有把所有功劳都归於自己,也提到了张勇、陈班头和老李的努力。
李副经理则更关心进度和成本:“小蔡啊,质量是上去了,进度和成本可不能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