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喧囂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烟雾繚绕,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
墙上掛著几张巨大的地形图,用红蓝绿三色標註著备选方案。
空气中充满了汗味、菸草味和爭论的火药味,呛得人喘不过气。
那几张方案图就像几张挣扎的脸,被各种线条和批註弄得痛苦不堪。
总工办的老工程师们分成几派,围著长桌激烈爭论。王工程师用力拍著桌子:“料场必须设在对岸!距离近,效率高!”
李工程师摇头反驳:“汛期怎么办?一旦桥樑被冲毁,整个工程就要停工!”
“那你的下游方案呢?运输距离三公里,成本得增加多少?”
“安全第一!寧可多钱,也不能冒险!”
旁观的技术员们窃窃私语:
“吵了三天了,还是老样子,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帮老专家,每个人都守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个大局观。”
“王工的方案太险,李工的方案太费钱,难啊。”
“你看林胜利,就坐那儿不吭声,不知道憋著什么大招呢?”
“何总工又开始和稀泥了,听他说话能睡著。”
何卫东作为会议主持人,清了清嗓子:“各位同志,局机关陈凯同志等专家已经为我们制定了指导方案。”他展开一张新图纸,“这套方案將主要设施分散布置,实现风险分散,確保万无一失。”
张振学经理內心皱眉:这套方案闻著就有股机关的官僚味,不接地气。但又是上面“指导”的,不好直接驳斥,头疼。
林胜利全程几乎没有发言,只是在笔记本上不停地画著什么。那本厚重的笔记本,此刻像一个高速运转的cpu。他手中的黄铜比例尺在地图上来回量著距离,专注到仿佛凝固的眼神让人不敢打扰。
“料场在这里,拌合站在那里,弃渣场在另一边。”何卫东指著分散的点位,“这样即使某个环节出问题,也不会影响全局。”
杜兴国忍不住开口:“何总工,这样布置运输线路太复杂了。光是交叉路口就有七八个,车辆调度怎么办?”
“复杂点怎么了?安全比效率重要!”何卫东语气强硬。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爭吵。有人支持分散布置的安全性,有人质疑效率问题。爭论声越来越大,烟雾越来越浓。
张振学看著墙上的时钟,已经下午四点了。再这样爭下去,今天又要无果而终。他將目光投向了角落里的林胜利:“小林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林胜利身上。他缓缓抬起头,那双眼睛在烟雾中显得格外清澈。
林胜利站起身,没有直接评论任何方案。他走到地图前,用比例尺指著几个关键点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有没有计算过,在整个施工周期內,一立方米的石料,从料场到坝址,它的'综合成本'是多少?”
“综合成本?”几个老工程师面面相覷。
“这个成本,不仅仅是油钱和车辆损耗啊,还应该包括时间成本、拥堵造成的窝工成本,甚至是跨河运输的风险成本!”林胜利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何卫东轻蔑地摆摆手:“故弄玄虚!搞工程就是搞工程,算那么细干什么?我们几十年的经验,难道还比不上你一个新名词?”
林胜利不卑不亢地回答:“何总工,经验很重要,但科学的计算可以让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强大。”
他转向张振学:“张经理,能给我半个小时时间吗?我想展示一个全新的分析模型。”
张振学点头:“可以,大家都听听林工的想法。”
林胜利从文件袋中拿出几张巨大的方格纸和一盒彩色铅笔。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眾人眼中却充满了神秘感。
“杜主任,能帮我把这张桌子清理一下吗?”林胜利请求道。
杜兴国立即起身,和几个工区主任一起清理出一块空地。林胜利將方格纸铺开,那是一张按比例绘製的地形简图。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物料流动的数学模型。”林胜利拿起红色铅笔,“假设每天需要混凝土1000立方米,石料需求量是1800吨。”
他在纸上画出几条不同顏色的线:“红线代表石料运输路径,蓝线代表混凝土运输路径,绿线代表人员和设备调度路径。”
会议室里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这种前所未见的分析方法吸引。
“现在我们来计算王工的对岸方案。”林胜利用尺子量著距离,快速在纸上標註数字。“料场到拌合站1.2公里,拌合站到坝址0.8公里。按照载重15吨的卡车计算,每天需要往返60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