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喧囂的会议室
他拿起蓝色铅笔:“但是,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过桥时间。桥樑承载能力有限,每次只能通过一辆重车。排队等待时间平均15分钟。”
王工程师脸色变了:“这个…我確实没有细算过。”
“60次过桥,就是900分钟的等待时间,相当於15个小时!”林胜利在纸上写下这个惊人的数字。“这还不包括汛期断桥的风险。一旦断桥,重新架设至少需要一个月。”
李工程师得意地笑了:“看吧,我就说对岸方案不可行。”
林胝利转向他:“李工的下游方案確实安全,但我们来算算成本。”他换成绿色铅笔,“运输距离3.2公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运输成本增加2.5元。按照全工程30万立方米计算,仅运输费用就要多75万元。”
李工程师的笑容僵住了。
“何总工的分散方案呢?”林胜利拿出黄色铅笔,在纸上画出复杂的交通网络。“七个交叉路口,每个路口平均延误3分钟。一辆车从料场到坝址,光是等红绿灯就要21分钟。”
何卫东脸色铁青:“你这是钻牛角尖!实际施工中不会这么严格按时间计算!”
“確实不会这么严格,但趋势是对的。”林胜利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公式,“这叫运筹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学建模,我们可以找到最优解。”
张振学看著黑板上的公式,虽然不完全理解,但感觉很有道理:“林工,那你的方案是什么?”
林胜利拿起一支新的红色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我建议採用'流线型布置'。料场、拌合站、坝址形成一个顺时针的圆弧,最大化利用地形优势。”
他指著纸上的布置:“料场设在上游800米处,利用天然台地,开採方便。拌合站设在料场下游300米,利用高差形成重力输送。坝址到拌合站直线距离500米,全程下坡。”
杜兴国眼睛一亮:“这样一来,石料从料场到拌合站可以用皮带输送机!”
“对!”林胜利兴奋地点头,“皮带机比卡车运输效率高三倍,成本只有一半。而且24小时连续作业,不受天气影响。”
高敏快速计算著:“按照这个方案,运输成本能降低60%以上!”
会议室里响起了讚嘆声。连一直反对的王工程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想法確实巧妙。”
何卫东急了:“安全性呢?你的料场离坝址这么近,万一发生滑坡怎么办?”
林胜利早有准备。他从怀中掏出王朝丽信中的资料:“根据最新的地质力学理论,边坡稳定性主要取决於三个因素:岩层结构、地下水位和排水系统。”
他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力学图形:“通过边坡稳定性分析,我们可以精確计算安全係数。只要排水系统设计合理,完全可以保证安全。”
“而且,”林胜利补充道,“我们可以在料场周围设置监测点,24小时监控边坡变形。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张振学沉思良久:“林工的方案確实有创意,但毕竟是全新的尝试。这样吧,我们先组织专家组进行技术论证。如果可行性得到確认,再做最终决定。”
何卫东脸色难看:“我坚持认为,任何创新都不能以安全为代价。这种冒险的方案,我无法同意。”
“何总工,科学不是冒险。”林胜利收起图纸,“真正的冒险,是拒绝进步。”
杜兴国直言不讳:“林工的方案如果能实施,不仅能节省大量成本,还能提高施工效率。我们工区全力支持。”
“我也支持林工的方案。”高敏站起身,“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会议室里形成了两个阵营。支持林胜利的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却也很坚决。
张振学敲了敲桌子:“好了,今天的討论就到这里。明天上午,我们组织专家组对林工的方案进行详细论证。”
散会后,林胜利收拾著方格纸和铅笔。这些简单的工具,刚才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何卫东走过来,压低声音威胁:“林胜利,你別以为耍点小聪明就能矇混过关。真正的工程,不是纸上谈兵!”
林胜利平静地看著他:“何总工,明天的论证会见分晓。”
走出会议室,杜兴国追了上来:“林工,你这招太绝了!用数学把他们都算服了。”
“这只是开始。”林胜利望向远方的雪山,“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夜晚,林胜利在营房里整理著今天的资料。王朝丽的来信给了他巨大的启发,而今天的表现,也让他在两河口站稳了脚跟。
但他知道,何卫东绝不会善罢甘休。明天的专家论证会,將是一场更加激烈的较量。
他拿起笔,开始准备更加详细的技术资料。
这一夜,註定无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