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人工智慧化的雏形:全天候测温与数据分析
晨光穿透技术组办公室的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胜利站在黑板前,面对著十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孔。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龙溪大坝的'神经末梢'。”他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体轮廓,“每一个温度数据,都是大坝传递给我们的信號。”
坐在第一排的小王举手发问:“林工,这些数字真的这么重要吗?”
林胜利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小王,你知道人体发烧时会怎样?”
“会难受,严重了还会危及生命。”
“大坝也一样。温度异常就是它在'发烧',我们要做的,就是隨时监测它的'体温'。”
李强推了推厚眼镜,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著。赵晓兰则专心致志地听讲,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水平平视,避免视差。”林胜利拿起一支温度计示范,“记录要准確到小数点后一位,绝不能估算。”
培训持续了整整三天。林胜利亲自带队实地演练,从如何正確插入温度计,到怎样快速准確读数,每一个细节都反覆练习。
“这个点的温度是23.5度。”年轻工人小李读出数字。
林胜利走过去检查:“再仔细看看,水银柱的位置。”
小李重新观察,脸色微红:“是23.3度。”
“差了0.2度,在我们的系统里,这可能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判断。”林胜利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测温没有小事。”
真正的创新在於数据处理环节。技术组办公室里,长桌上铺满了透明的塑料薄膜。
每一张薄膜都代表大坝的一个高程层面。
“李强,把今天收集的数据按照坐標標註在对应薄膜上。”林胜利指著桌上的薄膜,“用红色標註高温区,蓝色標註低温区,黄色標註正常区。”
李强小心翼翼地拿起彩色笔,在薄膜上標註著密密麻麻的数据点。每一个点都对应著大坝內部某个具体位置的温度。
赵晓兰负责另一层薄膜,她的动作更加细致,几乎每个数据点的位置都精確到毫米级別。
隨著时间推移,一层层薄膜上的数据点越来越多。
林胜利把薄膜一张张摞好,对李强说:“把灯打开。”灯光穿透薄膜,將所有数据点连成一片,坝体內部的温度分布,仿佛有了生命般呈现在桌面上。
办公室的灯光从下方照射上来,透过层层薄膜,无数个彩色数据点悬浮在透明介质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温度分布图。
“这就是大坝的温度场模型。”林胜利轻抚著这叠薄膜,“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坝体內部每一个角落的温度变化。”
围观的技术员们发出讚嘆声。这个简陋却巧妙的装置,让原本抽象的数据变得生动可见。
更进一步的分析开始了。林胜利教他们绘製等温线,连接相同温度的点,形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
“温度梯度过大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他指著薄膜上密集的等温线,“这里可能会產生温度应力,需要加强冷却。”
李强很快掌握了这套方法,他甚至学会了绘製温升速率曲线。通过计算相邻时间点的温度差值,他能判断出哪个区域的温度变化过快。
一周后的下午,李强正在分析最新数据时,突然发现异常。
“胜利哥,你看这里!”他指著第七层薄膜上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温降速率明显比周围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