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成本与质量的博弈
晨光刚刚洒向大坝,项目部会议室里已经瀰漫著浓重的火药味。
会议桌上摊著厚厚一叠成本核算表,密密麻麻的数字在萤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钱立达推了推金丝边眼镜,手指在表格上轻敲著节拍。
这位新来的副主任面容精瘦,眼神锐利得像算盘珠子,每一个动作都透著精打细算的味道。
“各位同事,我上任以来,对项目部的財务状况进行了详细审查。”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著不容置疑的权威,“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李振华坐在主位上,眉头微皱。这位老主任最不喜欢在技术问题上掺杂太多经济考量,但局里派来的人,他也不好过於强硬。
钱立达拿起一份表格,在空中轻轻摇晃。
“就拿林工负责的温控方案来说,测温队的人员工资、额外的材料消耗、频繁的检测费用,每月要多支出近千元。”
几个老技术员交换了一下眼神,谁都听得出来,这火药桶一点就著。千元,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够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了。
“而且据我了解,按照传统规范,我们同样能把大坝建起来。”
钱立达的目光扫向林胜利,“我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牺牲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物资处的李处长立即附和。“钱副主任说得有道理。现在局里都在强调降本增效,我们不能只顾技术,不管成本。”
財务科长老陈也点头表示赞同。“林工的方案確实精细,但费也確实不菲。如果其他项目都这么搞,局里的预算恐怕扛不住。”
林胜利静静听著,脸色平静如水。他端起搪瓷茶缸,慢慢抿了一口茶水,茶叶的苦涩在舌尖蔓延开来。
“钱副主任的帐算得很细。”林胜利放下茶缸,目光直视钱立达,“但工程质量不能简单用眼前成本衡量。”
钱立达冷笑一声。“林工,您这话太虚了。我们搞的是工程,不是哲学討论。一切都要用数据说话。”
“好,那我就用数据和您討论。”林胜利起身走向黑板,拿起粉笔,“一座大坝的设计寿命是多少年?”
“按规范,至少五十年。”王成林回答。
林胜利在黑板上写下“50年”。“如果因为温控不当导致裂缝,维修成本是多少?”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知道,大坝一旦出现结构性裂缝,维修难度和费用將是天文数字。
“根据国外案例,大坝结构性维修的费用通常是原建设成本的三到五倍。”
林胜利继续在黑板上写著数字,“龙溪水电站总投资三千万,维修费用就是一个亿起步。”
钱立达的脸色开始发白。一个亿,这个数字让他的小算盘瞬间失效了。
(请记住 看书就来 101 看书网,101????????????.??????超方便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更不用说,如果大坝出现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財產损失,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林胜利转身面对眾人,“初期的投入是为了避免未来更高的维修甚至重建成本,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帐。”
李振华暗暗点头。林胜利这番话说到了他心坎里。搞工程的人都知道,质量第一永远是铁律。
但钱立达显然不甘心败下阵来。“林工,您说的都是假设。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您的方案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他站起身,声音提高了几度。“我要求您在下一阶段的全天候测温工作中,必须拿出这套系统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证据。否则,我將建议削减相关预算。”
这话一出口,技术討论的味道就全变了,成了当眾下不来台的逼宫。
王成林咳嗽一声,试图缓解紧张气氛。“钱副主任的要求也不无道理。小林,你觉得能做到吗?”
林胜利拿起桌上的粉笔,在指间慢慢转了两圈,发出轻微的“咔噠”声。这个钱立达,完全不懂技术,却要在技术问题上指手画脚。
“可以。”他的回答简短有力,“我会用事实证明,质量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最好的投资。”
会议结束后,眾人陆续离开。
钱立达临走时,特意对李处长笑了笑:“老李,下午把预算表再核一遍。”语气轻鬆得像打了胜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