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大坝主体
王建国副部长离开后,项目部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
林胜利肩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他不仅要继续指导大坝主体浇筑的温控工作,还要在紧张的日程中抽出时间,准备那份关於局里未来技术研发方向的报告。
王朝丽的考察也进入了尾声,但她並未急著离开。
她似乎对林胜利即將撰写的这份报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班后,两人常常在技术组办公室里討论,煤油灯和白炽灯彻夜通明。
“林胜利,你在报告里提到『精细化管理』和『预警机制』,甚至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动態调整』。
这些理念非常新颖,但具体到咱们现在,你说的『自动化监测』和『智能化施工』,是想怎么实现呢?”
王朝丽指著林胜利草稿上的关键词,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慾,但更多的是一种严谨的审视,“咱们现在连个像样的电子测温仪都少见,更別说计算机了。”
林胜利知道,这是她再次试探他的“秘密”,也是她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对实际可行性的深度拷问。
他儘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道:“王朝丽,我说的『自动化监测』,並不是指完全不需要人。而是要建立一套更系统、更高效的人工监测网络。”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易的网格图:“你看,我们现在布设温度计,都是在几个关键点。
但如果能更密集地布设,形成网状,再制定严格的巡查路线和时间表,让每个巡查员负责固定区域,定时、定点读取数据,然后集中匯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理念,用人海战术弥补设备的不足。”
“至於『智能化』,”林胜利顿了顿,又画了几条曲线,“那是指对这些匯总数据进行更科学的分析。
比如,我们人工绘製的温度曲线,不再是简单记录,而是要分析它的变化速率、梯度。
当某个仓號的温升速率超过预设的『安全线』,哪怕还在可控范围內,也要立刻启动『预警』,通知水泵房加大冷却水流量,或者调整浇筑顺序。
这套『数据收集-分析-预警-干预』的流程,就是我理解的,在咱们现在条件下能实现的『智能化』。”
王朝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划动,似乎在勾勒著什么流程图。
她没有再深究“电子测温仪”或“计算机”的问题,而是专注於林胜利所描述的这套“人工智慧”体系。
她甚至主动帮林胜利查阅一些外文资料中关於“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流程优化”的部分,寻找相关理念的蛛丝马跡,她的专业能力和严谨態度,让林胜利感到既欣赏又警惕。
他知道,她不是在质疑,而是在努力理解並寻找实现的可能。
李强和张思明看著林胜利和王朝丽每天下班后还在办公室里热火朝天地討论,都有些好奇。
“哎,胜利哥和王朝丽同志,这是要搞什么大动作啊?”张思明悄悄问李强。
李强推了推眼镜:“听胜利哥说,是要写一份给局里的报告,关於未来技术发展的。
王朝丽同志帮忙查资料呢。胜利哥说的那些『人工智慧化』,听著就厉害!”他的语气里带著一丝敬佩。
小赵作为技术组的资料员,更是每天都关注著办公室的动向。
她看著王朝丽和林胜利並肩討论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
她既佩服王朝丽的才华,也羡慕她能和林胜利如此深入地交流,而自己,只能默默地在角落里整理著那些旧图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