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丽的到来,给龙溪水电站项目部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

第二天一早,她便跟著林胜利一行人深入工地。

她穿著那身蓝色列寧装,虽然比工装乾净整洁,但在泥泞的山路上走起来,也丝毫没有扭捏。

她没有急著听匯报,而是先走到大坝主体浇筑平台,仔细观察工人师傅们如何铺设冷却水管,如何振捣混凝土。

她的目光比任何人都专注,那双清澈的眼睛仿佛能穿透灰濛濛的空气,直达核心。

“林胜利,你提到在混凝土温升最剧烈的初期,加大通水流量,后期逐步减小。

那么,这种流量的调整,是基於怎样的数学模型进行预判的?或者说,你们的动態调整,是如何確保其精確性和稳定性的?”

王朝丽在一个测温点旁停下,认真地问道,手里还拿著那个硬皮笔记本,隨时准备记录。

她的问题专业而尖锐,每一个字都像一把手术刀,直插技术的核心。

林胜利心里一凛,知道这是触及到他“金手指”的核心了。

他不能直接说“这是未来几十年后的经验总结”,只能儘量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可理解的原理来解释:

“王朝丽,这主要是基於对混凝土水化热释放规律的长期观察和数据积累。

我们通过前期试验,掌握了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温升曲线。

然后,再结合大坝的结构形式和散热条件,进行经验性的数学擬合。

虽然没有大型计算机进行精確模擬,但通过大量的人工测温数据,我们可以实时修正和调整。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笨办法』,实现『精细化』。”

王朝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她看出了林胜利言语中蕴含的深层思考,这超越了简单的经验总结。

她没有追问更深层次的数学模型,而是转而关注起现场的测温记录。她那握著笔的纤细手指,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著,似乎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李强在一旁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著林胜利的解释。他发现,王朝丽提出的问题,往往能触及到他自己平时思考的盲点,让他受益匪浅。

张思明则凑到老孙身边,小声嘀咕:“孙师傅,这王朝丽同志可真厉害啊,问的问题都跟咱们书本上一样!”

老孙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人家是局机关技术研发部的,肚子里墨水多著呢。小林能把她都唬住,那才是真本事!”

午饭时,食堂里依旧人声鼎沸。王朝丽和林胜利、李强、张思明、老孙他们坐在了一桌。

食堂的伙食依然简单,大锅菜是白菜燉粉条,配著馒头。王朝丽看著眼前粗糙的饭菜,没有丝毫嫌弃,反而拿起馒头,细嚼慢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