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朝丽来了
她的手掌纤细,指尖带著一丝墨香,与林胜利粗糙的双手形成鲜明对比。
她微笑著说:“林胜利同志,久仰大名。你的温控方案,在局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特別是粉煤灰掺合和精细化温控,
对我们技术研发部正在进行的一些新材料研究,很有启发。这次来,就是想向你当面请教。”
她的语气真诚而专业,眼神中透著一股对科学的极致追求,仿佛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
“王朝丽同志过奖了,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林胜利微笑著回应,心中却不免警惕起来,这位女同志的洞察力,似乎远超常人。
他知道,自己的“超前”理念,在她这样敏锐的同行面前,需要更巧妙地解释。
一旁的李强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推了推眼镜,抢著开口道:“王朝丽同志,您好!
我是技术组的李强,林胜利同志的助手!
您的信我们收到了,您对温控方案的理解,真是……真是深刻!您提到的新材料研究,我们也很感兴趣!”
张思明则凑了过来,打量著王朝丽,脸上带著一丝好奇:“哎哟,王朝丽同志,您从局机关来,这一路可辛苦了吧?
咱们这山高路远的,条件可比不上锦都城里。您看,要不要先去食堂歇歇脚,喝口热水?”他边说边不自觉地拍了拍自己工装上的灰尘,试图显得精神些,但那股子泥土味儿还是怎么也盖不住。
王朝丽看著这群年轻的技术员,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她对李强点点头:“李强同志你好,你们的温控方案確实做得非常出色。我这次来,就是希望能跟你们深入交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局里。”
她又看向张思明,温和地说道:“谢谢张思明同志的关心,我不累,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咱们还是先去技术组办公室吧,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林胜利同志请教。”
李振华和王成林见状,都满意地笑了。
他们知道,这次的技术交流,一定会非常富有成效。
傍晚,喧囂了一天的工地渐渐归於平静。
食堂里,王朝丽和林胜利、李强、张思明、老孙他们围坐在一张油腻的木桌旁。大锅菜是熟悉的白菜燉粉条,配著粗糙的馒头,但今天的气氛却有些不同。
“王朝丽同志,这工地上的饭菜,您吃得还习惯吗?”
林胜利夹起一块粉条,语气带著一丝歉意。
他平时吃得狼吞虎咽,可今天却不自觉放慢了速度,想看看她的反应。
王朝丽拿起馒头,细嚼慢咽,脸上没有丝毫嫌弃。“挺好的,有股子特殊的香气,比机关食堂的精致,但咱们这里更实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桌上几人,又看向窗外渐暗的天色,
“不过,我听小张说,你们中秋节的时候,还在工地上搞了晚会,林胜利同志还唱歌了?是《春天的故事》?”
她的眼神里闪烁著一丝好奇,仿佛在探究林胜利技术之外的另一面。
林胜利没想到她会突然提起这个,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嗨,那都是大傢伙儿图个乐呵,瞎唱的。让王朝丽同志见笑了。”
“瞎唱?”王朝丽的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我可不觉得是瞎唱。那首歌,在局里都传开了,很多同事都说,听了之后心里敞亮,干劲儿都足了不少。”
她看向林胜利,目光中带著一丝深意,“林胜利同志,您不仅在技术上高瞻远瞩,在文艺方面也颇有建树啊。”
李强在一旁插嘴:“可不是嘛,王朝丽同志,胜利哥唱歌可好听了!我们都说他是咱们项目部的『歌神』!”
张思明则挤眉弄眼地凑过来:“就是!要不是胜利,咱们中秋晚会可没那么热闹!”他偷偷瞟了一眼王朝丽,又看看林胜利,脸上写满了“我懂”的表情。
林胜利无奈地摇摇头,却也感受到了一丝暖意。
他知道,王朝丽在机关,能听到这些消息,说明他的影响力確实在扩大。但他更清楚,这份影响力带来的,除了荣誉,还有更多潜在的关注与风险。
晚饭后,老孙提议带王朝丽在项目部大院里转转,看看工人们下班后的生活。夜色已深,大院里拉著几盏昏黄的灯泡,几只老母鸡在院子里悠閒地踱步。
不远处的宿舍楼里,传来收音机里评书的段子,偶尔夹杂著几声工友们的鬨笑。几个工人围坐在一起,就著微弱的灯光下象棋,棋子碰撞的声音清脆入耳。
“这里的生活,和锦都市里,真是天壤之別啊。”
王朝丽看著眼前的一切,轻声感嘆道。她没有抱怨,只是眼中带著一种观察者的思索。
“是啊,咱们这山沟沟里,就是这样。”林胜利接过话,语气中带著一丝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感情,
“条件是苦,但大傢伙儿都挺乐观的。白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晚上听听收音机,下下棋,日子也就过去了。”
他指了指远处那几间简陋的工棚,“那边是工人的集体宿舍,夏天热得睡不著,冬天冷得直哆嗦。但大家为了大坝能早点建成,谁也没掉过链子。”
王朝丽的目光隨著林胜利手指的方向望去,她的硬皮笔记本依然紧握在手中,仿佛隨时准备记录。
她没有再问技术问题,只是默默地听著林胜利的讲述,眼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和这些建设者的深思。
林胜利知道,她不是一个只看图纸和数据的技术员,她也在观察著这片工地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