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们可以在保证总冷却面积的前提下,適当调整管线的走向和分层。“

“比如,在温升最剧烈的初期,加大通水流量,后期再逐步减小。“

“还有,通水方案也要细化,不能只是简单地『通水』,要註明不同段落的温差控制目標,以及对应的流量调整。”

他开始详细绘製冷却水管网的剖面图和平面图。

每一根管线的走向,每一个阀门的设置,他都力求用当时流行的工程製图规范,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来。

这些图纸不仅仅是示意,更是指导工人现场安装的“说明书”。

他还考虑到了管线在浇筑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挤压和变形,预留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管子埋进混凝土里,就成了死物。所以,在埋设前,必须確保每一根管子都通畅。”

“手册里要加上,管子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防止堵塞和渗漏。”

林胜利强调道,“还有,通水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温控曲线来。不能早,也不能晚。”

李强听得连连点头,手中的笔也在飞快地记录著。

林胜利的思路让李强开了眼,原来技术不光是算数据,还得跟现场的钉是钉、铆是铆地对上。

“那材料问题呢?”李强问。

“如果真的要增加管材密度,物资设备处那边,咱们技术组去沟通,他们会同意吗?”

林胜利沉吟片刻:“物资的事情,我再找老孙帮忙协调一下。”

“他经验丰富,跟物资处的老李头关係也不错。”

“咱们先拿出方案,用数据说话,让他们看到,多投入一点材料,能换来大坝几十年的安全,这笔帐,谁都会算。”

他要推动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学会沟通和爭取。

最难的部分是精细化温控的实施细则。

没有电脑,没有自动化传感器,一切都得靠人工。

林胜利设计了一套“分区、分层、定时”的测温巡查制度,並要求记录员每天绘製“日温度变化曲线”和“温差梯度图”。

他还考虑到了异常情况的预警机制,比如当某点温度异常升高时,应立即採取何种补救措施,並把这些都写进了应急预案。

老刘和老钱偶尔会阴阳怪气地说:“大学生就是笔桿子好使,写报告一套一套的,真到现场,还不是得靠我们老经验。”

林胜利也不爭辩,只是默默地把手册做好,力求让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

老孙还是那样,见天儿地过来瞅瞅,嘴上不说,行动上却没停过。他把自己碰过的钉子、趟过的河都说给林胜利,就怕这小子的好理论在工地上“水土不服”。

项目部的日常並没有因为试验成功和手册编写而停滯。

大坝基础的开挖仍在继续,爆破声、推土机的轰鸣声不绝於耳。

林胜利每天除了编写手册,还要抽时间下工地,检查基坑的稳定性,指导工人进行初期的支护工作。

挖到深处,地质情况也露出了真面目。岩层不再是铁板一块,裂隙和渗水点一个个冒了出来,明摆著是在给后续的混凝土施工出难题。

这天,林胜利和老孙带著李强,来到大坝基坑的最深处。隨著开挖深度不断增加,地质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他们脚下的岩壁,出现了明显的节理裂隙和破碎带。

一些裂隙中,甚至有细小的水流缓缓渗出,在岩壁上留下一道道湿痕。

“小林啊,这底下的岩层,看来比上面要复杂得多。”

老孙用手敲了敲一块潮湿的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些沉闷。

“这渗水点也越来越多,得注意了,別到时候影响了混凝土的浇筑。”

林胜利蹲下身,仔细观察著那些裂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