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热化反应试验
他知道,这一仗,他打贏了。
他不仅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为龙溪水电站的百年大计,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声音,也在这份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彻底消散了。
他,终於在龙溪水电站这片“江湖”里,站稳了脚跟。
试验成功的好消息,很快就隨著项目部的內部通讯,传到了远在局机关的各个部门。
几天后,林胜利收到了一封来自局机关的信,信封上娟秀的字跡让他有些意外,寄信人是王朝丽。
他拆开信封,信中首先向林胜利表达了祝贺,肯定了他提出的粉煤灰掺合和精细化温控方案,认为这在局里乃至行业內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她还提到,自己作为技术研发部的成员,正在研究一些新材料和新工艺,发现林胜利的方案与她的课题不谋而合,希望能有机会向他请教探討。
信的末尾,不忘叮嘱林胜利保重身体。
王朝丽的信,透著知识分子的严谨和对技术的追求,与陈凯那封信截然不同。
这不是一封简单的祝贺信,更是一个来自机关的“同行”对他的认可,以及未来可能合作的信號。
他將信小心翼翼地收好,心中对未来的工作,又多了一份期待。
试验成果的喜悦瀰漫在项目部,但新的挑战也隨之而来。
李振华主任和王成林总工立即召开会议,要求技术组在林胜利方案的基础上,儘快制定出详细的《大坝主体混凝土温控施工指导手册》。
这项任务被视为技术组的头等大事,由老孙牵头,林胜利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带著李强和另外两名年轻技术员共同负责编写。
技术组的办公室里,煤油灯和白炽灯彻夜通明。
他们面前堆满了厚厚的资料:有泛黄的《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项目部的地质勘探报告、歷年的气象记录。
还有从省图书馆借来的几本外文翻译资料。
“小林啊,这次的手册,咱们得把试验的那些经验,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写进去。”
老孙戴著老镜,指著一份草稿说,“特別是那些工人师傅们容易忽略的细节,更要强调到位。”
林胜利深知这份手册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未来大坝质量的保障。
他想把现代混凝土技术的理念,比如“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入到这份看似简单的施工指导手册中。
手册不仅要规定“怎么做”,还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让工人们和基层技术员能真正理解其原理。
他首先从配合比优化著手。
他將粉煤灰的掺入比例、骨料级配的调整方法,用最直观的表格和流程图呈现出来。
考虑到当时工地的设备精度和工人文化水平,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的“目测+称量”的现场抽检方法,並配上图示,確保配合比能大致符合要求。
接著是冷却水管的布置。在一个阴冷的下午,技术组办公室里,林胜利和李强正趴在大幅的蓝色晒图纸上,上面是大坝拱形结构的设计图。
煤油灯的光线有些昏黄,但林胜利的笔尖却从未停歇。
“李强,你看,大坝的拱冠区,也就是中间最高最厚的地方,水化热最集中,冷却水管的密度必须加大。”
林胜利用铅笔在图纸上画著密集的虚线,这些虚线代表著即將埋设在混凝土中的冷却水管,“按照现代理念,这里的管间距,我们至少要比常规方案再缩小20厘米。”
李强推了推眼镜,凑近了看:“缩小20厘米?那管子会不会太密了,不好施工啊?“
“而且,咱们项目部现有的冷却水管,都是直径25毫米的钢管,要是密度太大,管材消耗也大,物资设备处那边会不会有意见?”他指出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確实是个问题。”林胜利手指轻敲著图纸,眉头微皱。
在物资匱乏的年代,任何一点材料的增加,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他想了想,拿起一张废纸,快速计算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