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一个接著一个,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工地风情。

首先是机修班的几位师傅,他们用平时修机器的废料,敲敲打打。

居然组成了一个简易的打击乐小合奏,节奏感十足,把工地的劳动號子融入其中,听得人热血沸腾。

接著是运输班的班长,一个粗獷的汉子,他扯著嗓子,唱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

虽然有些跑调,但那股子为国家奉献的劲儿,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不少老工人跟著小声哼唱。

宣传队的女同志们,穿著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却依然精神抖擞,她们表演了一个集体舞蹈,动作简单,但整齐划一,充满力量,展现了劳动者的风采。

“下面,请欣赏由项目部办公室老王师傅带来的二胡独奏《赛马》!”主持人介绍道。

老王师傅是项目部有名的文艺骨干,他拉起二胡,那马蹄声、奔腾声,贏得满堂喝彩。

期间,还有工人们自编自导的快板、小品。

把工地的趣事儿、劳动模范的事跡都编排进去,引得大家阵阵掌声和哄堂大笑。

林胜利和张思明、李强坐在人群中,看著这些朴实无华的表演,感受著节日的温暖和集体生活的乐趣。

轮到大学生们表演节目时,张思明和李强合唱了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虽然有些跑调,但青春洋溢,引得台下一片叫好。

“接下来,有请我们技术组的青年才俊,林胜利同志,为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主持人高声宣布。

林胜利有些意外,他可没准备节目。他看了看老孙,老孙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上去。

林胜利心里一动,既然如此,何不藉此机会,唱一首能触动人心的歌呢?

他走到台前,接过话筒。

台下的白炽灯光有些刺眼,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那首在未来家喻户晓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这首歌,在1985年,还远未诞生,但它的旋律和歌词,却完美契合了时代的发展。

林胜利清了清嗓子,略带沙哑却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在山谷间缓缓响起: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震响了,南海边,春风啊吹绿了,东方岸……”

歌声刚开始,台下还有些窃窃私语,这旋律和歌词,跟他们平时听的红歌不太一样,带著一股新潮的劲儿。

但很快,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被这朴实又深情的歌声吸引住了。

特別是那句“画了一个圈”,让不少经歷过政策变革的工人们,若有所思。

他们隱约感觉到,这歌里唱的,是他们正在经歷的,也是他们正在期盼的。

当林胜利唱到“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时,许多人眼中都泛起了泪。

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亲歷者,深知这“新步伐”来之不易。

歌声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曲唱罢,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许多人甚至站起身,用力地鼓掌。王总工和老李主任也面带微笑,不住地点头。

张思明和李强更是激动得脸都红了,他们知道林胜利唱的这歌,他们从未听过,但那份激盪人心的力量,却真实地扑面而来。

晚会结束后,每人分到两块月饼,虽然是那种老式的大月饼,馅料只有豆沙和五仁,油纸包著,却散发著浓郁的香味。

林胜利咬了一口月饼,甜腻的豆沙馅儿在嘴里化开,却冲不淡心头的思乡之情。

他想起前世的父母,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又想到这个时代的父母,记忆模糊,却也带著一份陌生的牵掛。

他拿起笔,给远在局机关的陈凯写了封回信,寥寥数语,只说了在工地一切安好,並没有理会陈凯信中那些“调回机关”的暗示。

他清楚,陈凯那样的,是不会懂这种骨子里透出的奋斗和踏实,更不会理解这首歌里所蕴含的时代脉动。

中秋节的月亮特別圆,清冷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工地,也照亮了试验场上那些埋设著温度计的混凝土块。

中秋节过后,项目部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

试验段的混凝土仍在紧张的养护期內,林胜利和李强每天依然要雷打不动地去记录温度数据。

白天的工地,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

林胜利除了监督试验,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日常的技术指导中。

他发现,虽然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要將这套“新方案”全面推广到整个大坝主体浇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观念上的阻力,一些老技术员和工人师傅,虽然看到了试验效果,但要他们完全改变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依然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是技术上的细节,比如粉煤灰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以及如何在更广阔的浇筑面上实现精细化温控,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

每天晚饭后,林胜利都会和李强一起,在宿舍里研究试验数据,討论下一步的优化方案。

张思明虽然帮不上忙,但也会凑过来听他们討论,偶尔插科打諢,让紧张的气氛轻鬆一些。

老孙则会时不时过来看看,递上一杯热水,或者问问他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