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项目部
清晨的號子尖利地划破天际,把龙溪水电站项目部从睡梦中抽醒。
林胜利赶紧掀开被子,脚一沾地,一股凉意直往上窜。
他拎起脸盆和牙刷,跟著大家去了公共水房。
山泉水冰得人一个激灵,他看著镜子里自己那张年轻又带著点青涩的脸,努力想挤出一个自然的笑。
水房里人声鼎沸,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挤得满满当当,一边哗啦啦地洗漱,一边扯著嗓子聊今天的活儿。
早饭是在食堂。大锅稀饭冒著腾腾热气,馒头蒸得暄软,就著一大盆酱油醃的咸菜。
林胜利端著铝製饭盒,跟著队伍往前挪。
轮到他时,打饭的师傅是个中年妇女,膀大腰圆,嗓门儿也大:“小伙子,吃啥?稀饭馒头,还是玉米饼?”
林胜利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在工地食堂打饭,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使用粮票。
他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叠绿绿的票证,那是他报到时领到的生活物资之一,里面有全国粮票、地方粮票,还有油票、布票等。
他记得王科长说过,在外面要用全国粮票,但在本省的地盘上,地方粮票更方便。
“师傅,来两个馒头,再打碗稀饭。”林胜利递上一张印著麦穗图案的粮票,上面写著“地方粮票伍市斤”字样的一角,又递上一张小小的、印著“贰市两”的粮票。
打饭师傅接过粮票,眼皮都没抬一下,熟练地撕下一角,又找补给他一张更小的“壹市两”粮票。
嘴里还不忘念叨:“小伙子,胃口不错嘛,两个馒头!咱们这馒头,一个就得二两粮票,稀饭不要票,管够!”
林胜利心里默默算了算,一个馒头二两粮票,他递过去的是五市斤粮票的一角,也就是五两,刚好换两个馒头,还剩下一两的票根。
他忽然想起在局里培训时,听老王说过,当时一个普通馒头大概就是两分钱,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粮票。
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局里发的粮票,是按照大学生每月29斤的定量来的,听起来不少,但要是饭量大,或者想换点细粮,那也得省著点用。
这套票证系统,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產物,確保了物资的按需分配,也限制了自由消费。
他默默地啃著馒头,馒头粗糙,但嚼在嘴里却有股实在的香气,跟以前那些精细的吃食完全不一样,可就是让人觉得踏实。
食堂里闹哄哄的,大傢伙儿扯著嗓子聊著工程进度,聊著家里那点事儿,也聊著广播里刚听到的国家政策。
林胜利看著这些脸,虽然个个都带著劳累,可眼神里都透著一股朴实的乐呵劲儿,还有对未来的那份信心,真让人触动。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在艰苦中寻找著简单的快乐和满足。
早会开完,老孙就带著林胜利、张思明和李强,头一回往施工现场走。
脚下的山路泥泞。
没走多远,就瞧见水电站大坝基础开挖区那一片,简直就是个大工地。
几辆老式的“东方红”推土机,吭哧吭哧地在坑坑洼洼的工地上来回跑,那“哐当哐当”的响声震得人耳朵嗡嗡的。
一堆堆泥土石方被推向指定位置,穿著蓝色工装的工人们挥舞著铁锹,把推土机够不著的地方一点点清理乾净。
“看清楚嘍,小林,这就是咱们以后要扎根的地方!”
老孙指著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嗓门儿比推土机还响亮。
“这坝基开挖,可不是闹著玩的,得一直挖到最底下那层坚硬的岩石才行。要是岩石不稳当,咱们这大坝可就立不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