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千里赴基层
培训结束后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林胜利、张思明、李强以及其他几十位被分到西川龙溪水电站项目部和周边其他基层单位的新同事,便早早地收拾好了行李,在迎宾馆大门口集合。
局人事处的王科长和一位姓孙的干事已经在等候,他们负责將这批大学生送往各自的分配地点。
王科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干部,国字脸,声音洪亮,显得精明干练。
他手里拿著一叠厚厚的介绍信和车票。
“同志们,都到齐了吧?”王科长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你们將乘坐今日上午的火车前往西川省城锦都。到了锦都,会有项目部派来的人接你们,再转乘汽车去工地。大家路上要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行李和介绍信!”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年轻的面孔,带著长辈的殷切和嘱託。
去火车站的路上,他们乘坐的是几辆老旧的局里吉普车和中巴车。
清晨的街道还未完全甦醒,稀疏的行人和偶尔驶过的自行车,都带著一种特有的寧静。
到了火车站,站台上已是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
蒸汽火车的轰鸣声和汽笛声此起彼伏,混合著广播里模糊不清的报站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
王科长一路叮嘱,直到把他们送上车,看著他们找好座位,才挥手告別,身影很快便消失在涌动的人潮中。
火车车厢里,座位是绿色的长条软座,头顶有行李架,上面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窗户可以打开,让清冷的风吹进来,也带来一丝火车特有的煤烟味。张思明和李强坐在林胜利对面,他们都显得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眼睛好奇地打量著四周。
“哎,这火车比我想像的要慢啊!”张思明抱怨著,但眼神里却充满了新奇,他把头伸出窗外,感受著风的吹拂。
李强则靠在窗边,戴著眼镜,看著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陷入沉思,偶尔会拿出一本薄薄的书翻阅。
林胜利默默观察著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熟悉的疲惫感。
他回忆起前世,自己刚大学毕业时,也是这样被“送”去工地的。
那时一起去的同学,个个都是名校高材生,满腔热血,以为从此就能大展宏图。
可没过多久,工地上的艰苦、枯燥和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提桶跑路”的说法,可不是现代才有的。
他记得,当时他们那一批,半年內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想方设法调离了基层,甚至有的直接辞职。
想到这里,林胜利看向身边的张思明和李强,一个还在抱怨,一个脸色发白,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
他知道,要在这里扎根,光有技术和热情还不够,更需要一份超乎常人的毅力。
这份毅力,在物质匱乏的80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火车启动后不久,王科长巡视了一圈,见大家情绪有些低落,便走到车厢中部,拍了拍手:“同志们,大家都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现在要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虽然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但我们肩负著光荣的使命!来,咱们一起唱首歌,给这趟光荣的旅程开个好头!”
本书首发 追书神器 101 看书网,101???????????.??????隨时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他率先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我们胜利向前,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歌声带著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昂和豪迈,穿透了车厢的嘈杂。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著胜利的方向……”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歌声稀稀拉拉。
但很快,年轻人的热情被点燃,尤其是在王科长洪亮的领唱下,歌声越来越响亮,渐渐盖过了火车的轰鸣声。
张思明扯著嗓子大声唱著,虽然五音不全,但脸上洋溢著兴奋;李强也红著脸跟著哼唱,虽然跑调,但眼中却闪烁著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林胜利也跟著大家一起唱,歌声中带著对未来的憧憬,也感受著集体主义的力量。
他內心感慨,这种朴素而真挚的集体荣誉感,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很难体会到了。
火车摇摇晃晃地行驶了一天一夜,沿途经过平原、丘陵,最终进入了连绵不绝的山区。
第二天傍晚,列车才抵达西川省城锦都。
站台上,一位皮肤黝黑、穿著蓝色工作服的中年人举著一块写有“龙溪水电站项目部”字样的牌子,正是来接他们的人。
“你们就是新来的大学生同志吧?我是项目部办公室的老陈,欢迎欢迎!”老陈热情地招呼著,语气带著浓重的西川口音。
他仔细清点了人数,並一一核对了他们的介绍信,確认无误后,便领著他们走向车站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