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千里赴基层
从锦都火车站到龙溪水电站项目部,还需要乘坐汽车。
一辆老旧的“解放牌”卡车停在站外,车斗里已经堆满了各种物资和行李,只剩下中间勉强能挤下几个人。
这最后的旅程,又回到了熟悉的顛簸。卡车没有顶棚,大家坐在车厢里,头顶是星光点点的夜空,脚下是盘旋而上的山路,两侧是黑压压的树林,偶尔有虫鸣声传来。
张思明依然抱怨著,李强则紧紧抓著车厢边沿,脸色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苍白,他已经很久没有说话了。
林胜利感受著山区的夜风。
经过几个小时的顛簸,卡车终於在一个由简陋板房组成的院落前停了下来。
司机师傅熄了火,车斗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大家剧烈喘息的声音和耳朵里嗡嗡的轰鸣。
“到了!这就是咱们的家——龙溪水电站项目部!”老陈喊道,声音带著一丝解脱,他跳下车,熟练地点燃一根烟。
林胜利跳下车,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身体。院子里拉著几条晾衣绳,上面掛著洗得发白的工装和被子。
几只老母鸡在院子里悠閒地踱步,似乎对这些新来的年轻人毫不在意。
办公室是几间由木板和石瓦搭建的简易工棚,室內摆放著老旧的办公桌椅、文件柜,墙上掛著泛黄的项目进度图和安全標语。
电灯泡发出昏黄的光芒,照亮了屋內略显凌乱的景象。
林胜利和新同事们被带到项目部主任办公室。主任老李主任和总工程师王总工坐在桌后,两人都皮肤黝黑,眼神锐利,一看就是常年在工地摸爬滚打的老前辈。他们的脸上布满风霜,却带著一种特有的坚毅。
“坐吧,新同志们。”老李主任示意大家坐下,声音洪亮而有力,“你们都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咱们水电事业的未来。”
“龙溪水电站是关係到西川电力供应的大事,是国家重点工程,任务重,责任大。虽然条件苦点,山高路远的,但这是光荣的任务!希望你们好好干,为国家建设出力!”
王总工也点了点头,目光从每个新同志脸上扫过,带著一丝审视。
隨后,他们被介绍给技术组的几位老技术员和年轻同事。
大家简单握手,互相认识。林胜利努力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大致特点。
林胜利、张思明和李强都被分配到技术组,最初的任务是熟悉项目图纸、资料,並跟著老技术员下工地学习,做一些辅助性的测量和记录工作。
晚上,他们被分到一间八人宿舍,里面已经住了几位老技术员。
宿舍里依然是上下铺,比局迎宾馆的更显陈旧,墙上贴著明星海报和《人民日报》剪报,床头还掛著几件洗乾净的衣物,散发著肥皂的清香。
“哎,这宿舍比学校还挤啊!”张思明一边铺床一边抱怨,引得大家一阵善意的鬨笑。
“能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张思明!”一位老技术员笑著说,他叫老孙,是技术组的老大哥,为人热情。
“你们大学生,一个月能拿56块钱工资,还有野外津贴15块,职称津贴嘛,等你们转正定级了,技术员岗位也有5块钱,加起来能有76块钱,这待遇可不低了!”
“比普通工人高不少了,知足吧。”
林胜利心中一动。76块钱,在现代社会连一顿饭都吃不好,可在这里,却是足以让人羡慕的收入,更別提包吃包住以及未来还有分房的希望。
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大型国企吸引人才的真正底气吧。
他默默地在心里计算著,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到多少东西,感受著时代物价的巨大差异。
食堂伙食比局里迎宾馆更简单,但量大管饱。大锅菜通常是白菜燉粉条或土豆燉豆角,配上馒头或米饭。
工人们吃得狼吞虎咽,体现出劳动后的飢饿和满足。
林胜利注意到,大家打饭时,除了饭票,还会拿出几张印著不同图案的粮票。
这是他前世只在歷史书上见过的东西,如今却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地方粮票换来馒头,感觉非常奇特。
张思明边吃边抱怨:“这顿饭连点油星子都没有,啥时候能吃上肉啊!光有钱没票也买不到啊。”引得老工人们一阵鬨笑。
下班后,没有电视,工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很简单。大家在宿舍里打扑克、下象棋,或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里的小说连播,或是《新闻联播》里关於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林胜利开始尝试著融入,听他们聊家常、聊工地的趣闻,逐渐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节奏和人情味。他发现,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很乐观,彼此之间有一种患难与共的兄弟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