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这辈子,李来亨都没写过这么多字儿,不过,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张牧还是安排了一些读书人针对李来亨的思路进行总结。
这些东西倒也不怕泄露。
就算是吴三桂知道了,难道他还能反制?
开玩笑,我能分田,你吴三桂能么?
就算是你吴三桂能分,满清朝廷会让你分?
八旗老爷们圈地还来不及,让你分田?
汪兆麟与周文彬侍立一旁,看著章程上密密麻麻的硃笔批註,不禁暗暗点头。
李来亨也算是用心了。
章程开篇便直指核心:“汉中破局,在攻城而在困城。以秦巴山脉为依託,分三路布防:南路由广元入金牛道,筑五座烽火台,袭扰吴三桂粮道;北路由巴中进米仓道,联合当地羌寨,控制水源与牧场;中路扼守陈仓道咽喉,屯田三百顷,以农养战。”
张牧看到“屯田三百顷”字样,问道:“汉中久经战乱,百姓流亡,如何在短时间內恢復耕作?”
让李来亨写章程固然是为难他,但是,写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思路整了一遍,也因此的对答如流:“臣计划从夔东移民五百户至汉中南部河谷,每户分田三十亩,免赋三年,农具、种子由蜀地农社调拨。再招募陕甘流民,编为『义勇营』,耕时为农,战时为兵,既充实了劳力,又扩充了兵源。”
顿了顿,李来亨继续道:“此外就是社长安排,亦需陛下从官学派遣!”
“嗯!”张牧点点头,基层的官员必须要从自己这里走出去,不能让李来亨说了算,显然李来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汪兆麟翻到“情报网络”一章,见上面写著“以农社为哨,以乡老为眼,每月初一、十五匯总军情”,不禁赞道:“將军將蜀地农社与军情结合,实乃妙笔。百姓最知本地虚实,让他们参与情报,远比斥候深入险境更稳妥。”
“看来,李提督是总结出了经验了!”张牧微微一笑,道:“这很不错!”
李来亨道:“全赖陛下洪恩,若非是在蜀中所见所闻,臣,也未必能想到这些!”
“多看多学!”张牧再度点点头、又看到“分化吴部”一节,见李来亨写道“吴三桂麾下多为降兵,可遣夔东旧部携带蜀地农社图册,暗中招降,许以『归乡分田』之诺”。
不由得頷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吴三桂猜忌成性,若能策反其部將,可省却多少刀兵?”
隨后,张牧提笔在章程末尾批下“准奏”二字。
鈐上“永熙御印”,递还给李来亨:“章程周密可行,內阁即刻按此调拨:粮米五千石、火药三千斤、耕牛两百头,五日內运抵广元;汪兆麟从蜀中,夔东,云南选拔农社骨干百人,隨李提督北上,协助屯田与民政。”
李来亨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所託,待来年秋收,定让汉中周边尽归农社,吴三桂纵有百万雄师,也难越雷池一步!”
张牧点头道:“锁死吴三桂,你算大功,若是北上,朕再封你做陕甘总督,来亨,莫要让朕失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