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的任务很重。
张牧现在多少也是赶鸭子上架。
先培养一下,先把自己的领导班子,统治结构基础搭配起来再说。
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然后开枝散叶。
到时候,政策再来慢慢调整,总是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
张牧自以为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了,但是,真的到了具体实施之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还是需要进行討论的。
成都府的青石板路上,最近总穿梭著一群特殊的“官员”。
他们有的穿著洗得发白的青衫,有的还带著农人的草帽,腰间却统一掛著铜製的社长令牌——这些都是刚从大西官学堂结业的新科社长,正分批赶往川西、川南的各乡农社赴任。
“王社长,到了清溪乡可得照看好那片梯田,去年涝了三成呢!”
负责送任的衙役叮嘱著一个中年汉子,他原是郫县的塾师,叫王耀威因识得两千字、熟稔农时考中榜首。
王耀威紧攥著《农社要务》手册,册子边角已被翻得起毛:“放心,官学堂学了三个月,渠怎么修、种怎么选,心里有数!”
除了这个,他手中还有一份《赤脚医生手册》。
除了教人种地之外,他还得顺道给人治病。
除了这些,还得教人abcd,教人算学。
除此之外,上级任务来了,要求你发动民力来兴修水利,你也得组织起来。
老百姓不了解,不理解,你还得告诉他们,这个兴修水利是要把水引过来给你浇地用的,上上下下还得协商,討论。
王耀威忙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场景在蜀地各处上演。
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好几瓣来使用。
得亏学了一下拼音,有些字儿实在是写不出来,还能用拼音拼。
寧志远拿著报到名册匆匆来报:“陛下,首批五百名社长已全部到任,覆盖了成都、嘉定、顺庆三府的农社。其中秀才出身的占三成,农夫、帐房出身的占七成,乡邻评议都说『选得实在』。”
张牧翻看名册,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著社长姓名、所辖户数、特长备註,连“善辨稻瘟病”“会修水车”这样的细节都標得清清楚楚。
他隨手圈出几个名字:“这几个在官学堂考核里总分靠前,让他们领办示范农社,秋收后组织其他社长去观摩。”
正说著,汪兆麟捧著粮册进来,脸上带著喜色:“陛下,新社长上任后,各乡垦荒速度快了三成!仅成都平原就新开荒八万多亩,流民入社的登记都排到下个月了。”
张牧点头笑道:“社长接地气,百姓才肯跟著干。我看,倒是要马上开始第二次科举了!”
现在,张牧最为缺少的就是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