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江南木雕观音像——精工细作,气质静穆,衣纹柔顺,保留了典型的宋代审美风格:摆脱了唐代的浮华丰满,追求清雅审美。

这种宋代木雕观音像极其罕见——因木质易腐,存世数量极少。

据他所知,精品多散落海內外私人收藏,而公开展示的——

连国家博物馆里都不多见。

沈砚舟记得,前世他曾在海外的美术馆见过类似断件,是北宋中期苏南地区一类罕见观音木像,仅存一尊半,均由夹紵与质优楠木混合雕成。

当时標籤上写的大意是:“此类佛像原供於中国江南水乡私庵或家庙,尺寸不大,皆施重金彩,面容柔和婉静。”

而眼前这尊——无论髮式、刻工、眉眼、乃至残留绘色,都极像那博物馆中断件的姊妹品。

“您家这一件,不是一般佛像。”

老太太怔了怔,“不是?”

“这像应是宋代中期的樟木雕观音,出自江南一带的民庵供奉体系,极为稀有。您看这里……”他指著观音头部,“雕工细腻流畅,这里还有残留的彩绘金粉和朱红。这不是简单的断佛像,是歷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的文物级別木雕。”

老太太听得怔住,双手微颤,仿佛才真正意识到怀里这块残件的分量。

“真不知道这东西这么贵重……我们以前用红布包著,压在箱底。有一回险些搬家丟了,还是我信佛,看那脸有点神,才留著。”

她声音低了:“……是不是咱们家糟践了它?”

沈砚舟轻轻摇头:“不,是您救了它。”

“您家不是官家,不是博物馆,是您一句『別扔』,把它留到今天。”

一时无言。

过了许久,老太太將红绸包推向他,迟疑地开口:

“沈老板……您看这像都断两截了,还有这些年也老裂了好几道,我看著怕,怕哪天它自己碎了、腐烂了。您说,这还能不能修一修?”

说到这儿,她有些可惜地摇头:“我也不求卖高价,但您说这东西真贵重,是文物,我就想让它……完整点,也不要再裂了。”

沈砚舟接过佛像,用小手电从侧面斜扫过去。

木质表面乾裂处浮出细细的灰白纹——那是木胎因环境变化而“层析”,结构鬆动;背部一侧甚至出现了细小的“起翘”,说明木芯已经开始风乾脱离。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超贴心,101????????????.??????等你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不只是断裂的问题,木胎已经在析裂。”他说。

“什么意思?”

“就是太久没处理,木头开始內部乾裂,还有虫道。再拖半年,它可能会从里面断开,到时候连修都没办法修。”

他轻轻將像翻转:

“但我能试著修。

“先加固內部结构,再用专业材料处理裂缝。断裂处也可以对接,但需要『有可逆性』的温和粘合剂,加天然纤维材料做承托,再上护漆层。”

他顿了顿,看向老太太:“前提是,您愿意托我修復,我尽力保留原貌、不加偽补。”

说完后,沈砚舟收起那像,重新包上红绸,神情肃然——

文物不只是因为罕见珍贵,而是其中含著宋人信愿与江南佛意的余光。

老太太其实不太懂修文物,听著沈砚舟嘴里的专业词汇更是云里雾里。

但是看著沈砚舟诚恳的神色,握了握布角,老太太点点头。

“你修吧,我们不识器,也不贪財。你救得下它,算我们家祖上托福。”

她顿了顿,从兜里摸出一个折得整整齐齐的信封,里面夹著五张十元,一张二十。

“这些先给你,没別的意思,是让我心安。起码別让我觉得是白送你个『麻烦』,这东西放在你这里,我也更放心些。”

沈砚舟点头,留了一个老太太的联繫方式。

……

老太太走了,沈砚舟坐在灯下,手边是那尊残破的木雕观音,红布垂落在桌角,像一页旧经未翻完。

他静静地望著它,望了很久。

时间仿佛退后了二十多年。

他的身体年轻,但脑海里,依旧是前世最后的那几年:

他站在修復室里,窗外是高楼林立、城市喧囂,室內却总是静得像一座坟。他一个人修器,一个人喝茶,一个人熄灯下班。他修过元代青铜佛像、修过乾隆盘瓶碗、修过苏州园林里的残碑刻,但他永远记得——

有些东西他没能修成。

有一尊泥像,也是佛像——元早期泥胎佛,出土时已找不到其断裂的配件,他为它整整配过四套接臂,但后来追求“保留歷史痕跡”,没有选择创意性修復,而是在保守加固的基础上,保留了其原样。

后来那像被不高的价格卖去海外,他听说新主人请了法国实验室3d列印残件,用油漆翻新了表面,装上金粉当“中华再生佛”,展在博览馆入口。

他坐在办公室,看那张照片的时候,什么话都没说,只是轻轻地把水杯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