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司马颖重整旗鼓的同时,洛阳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听到张泓一路进展顺利,长驱直入,直逼齐王司马冏所在的阳翟,更在城南击破齐王军的輜重队伍,斩首数千人,进而占据了城內的仓库邸阁后,司马伦喜不自禁。

他那只独眼大放异彩:“好!张將军真乃朕之虎臣也!”

孙秀同样十分得意,连日来的惶恐也被胜利冲淡。

他站在司马伦下首,捻须微笑,连声附和:“陛下自有福佑,再有三军用命,逆贼指日可平!”

紧接著,黄桥大捷的战报传来,士猗和许超不仅贏得漂亮,並且斩杀俘获近万,让司马伦和孙秀更是喜出望外。

司马伦眼上的肉瘤都因兴奋而抖动:“黄桥之功,当赏!当重重有赏!”

为示恩宠,同时激励军心,司马伦大手一挥,授予士猗和许超持节之权。

(晋书: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可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可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可杀犯军令者)

然而,两人的喜悦並未持续太久。

只因司马颖非但没有受挫,反而在朝歌一带大肆集结,麾下人马也一举突破二十万,並且让王彦亲率八万大军,再次进攻黄桥。

听到这一消息,司马伦不由得再次慌乱起来,连忙召来孙秀商议。

而孙秀在听闻消息后,则是眉头紧锁,他心里也明白,虽然士猗和许超取得了一场胜利,但兵力却是有限,再面对司马颖重整后的更多部眾,只怕是难以抵挡。

眼下,敌军增兵,若想守住前线防事,洛阳这边也得再加派兵马,孙秀倒也同意此举,但他犹豫的是如今该派何人领军前去支援。

先前三王一公起义时,在惊慌之下,他已经把能派出去的將领,都派出去了,此时再想找一信得过的將领,確实让他犯难了。

在一番犹豫后,孙秀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勉强合適的人选。

此刻,他也没法继续犹豫下去,只得向司马伦建议道:“陛下,司马颖集结二十万乌合之眾,又以王彦为前锋都督,必然是来者不善,我军虽有士猗与许超两位猛將,但兵力单薄,久守恐有闪失,为保万全,臣以为,当再遣精兵增援黄桥。”

司马伦也是直接道:“好!但遣何人去呢?”

孙秀接著道:“可遣刘琨为帅,同臣子孙会,率三万禁中宿卫,速赴黄桥,与士猗许超合兵一处,共同拒敌,如此,则可保我前线无虞。”

这也是孙秀当下能想到最稳妥,同时也是最无奈的举措。

司马伦诸子之间不和,孙秀早前让司马馥和司马虔率八千人作为后援,去出战齐王时,二人当即拒绝了他的命令,最后还是让刘舆(刘琨之兄)去劝说,两人才答应下来。

所以如今是指望不上司马馥和司马虔了,只能將目標放在太子司马荂(fu)一党身上。

而刘琨本属於贾氏一党,但由於他是司马荂小舅子,非但没在诛灭贾氏的风暴中被波及,反而还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太子詹事。

另外,孙秀提议刘琨为三万宿卫主帅,同时派出自己儿子,算是在太子身上下了重注,並且还让司马荂避开了其他两位皇子的势力,也避免在同一个战场上发生衝突。

而无奈的则是,洛阳中军总兵力受限,目前已断断续续外派六万余兵马,留守洛阳的只剩下不到四万人。

这是司马伦和孙秀的底线,一旦再缩减洛阳中军兵力,很可能外敌还未杀过来,京中的反对势力就先发动政变了。

因此孙秀在一番纠结后,只好进行这样的安排。

当孙秀提议一出,司马伦自是言听计从:“就依卿所言!速令刘琨与孙会点兵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