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桑晚连夜驰援!拍摄节奏的解法
接连多天的拍摄都毫无进展,监视器前的气氛降到了冰点,主创人员的心情格外沉重。
陈怡看著白天的回放素材,脸色越来越差,手指反覆敲击桌面,喃喃自语:
“不对……完全不对……明明每个单镜头看,构图、表演都没什么大问题,为什么拼凑在一起就显得如此杂乱无章,抓不住重点?”
摄影指导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导,我个人感觉,问题可能出在剪辑节奏上。我们切换得太频繁了。
皮影戏表演本身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观眾需要一点时间沉浸进去,看清楚皮影的动作细节和光影变化。
我们现在这种快切,有点像强迫观眾不停转头,反而把最精彩的东西都切碎了,让人眼繚乱,却什么也没记住。”
录音师也补充:“还有学生的反应镜头。很多条都是情绪刚起来,甚至还没完全展开,就被切走了。
比如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看到司马光砸破缸时那个自然迸发的惊喜笑容,刚咧开嘴,镜头就跳到了下一个孩子的脸上。
情绪完全断了,观眾根本来不及跟著她一起笑,更別说共情了。”
团队內部的爭议开始升级,各种意见相互碰撞。
“我觉得应该大幅减少学生的近景和特写,多用中景和全景,就让观眾像真正坐在台下一样,完整地欣赏一段皮影戏,专注力才会回来。”一位副导演建议。
“不行!故事的核心是皮影戏如何改变孩子,不多拍孩子的反应,怎么体现转变?我觉得问题恰恰是学生镜头不够突出,应该增加特写,强化情绪!”另一位负责演员调度的同事反驳。
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却操作难度极高的方案:
“要不我们试试一镜到底?就从皮影戏开场一直拍到孩子们沸腾,虽然对表演和操控皮影要求极高,但节奏绝对连贯,沉浸感最强!”
陈怡被各种建议绕得头晕,每一种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无法彻底说服她,只能暂停拍摄,给桑晚发消息求助。
《修表匠》剧组,空气中瀰漫著机油和旧木头的味道。
林浩饰演的小宇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颤抖著双手,成功修復了一块复杂的老怀表后,眼神混合著难以置信、狂喜和成就感。
桑晚和现场其他人都被这个新人的表现震惊,纷纷鼓掌叫好。
看到陈怡的信息,桑晚的眉头微微蹙起。
她立刻结束手头的工作,当天晚上就赶到了《纸上皮影》的拍摄地。
第二天一早,桑晚到片场后,先看了昨天的拍摄回放,又去拍摄现场观察了皮影戏表演的实际场景。
戏台搭在学校的操场上,阳光从东侧照过来,上午 10点到 11点的光线最適合拍摄。
皮影戏的幕布宽 3米、高 2米,站在 5米外拍摄全景,能完整展现皮影的动作。
站在 2米內拍摄近景,能捕捉到皮影的细节纹路。
学生们坐在戏台前的长椅上,第一排的孩子距离幕布只有 3米,他们的表情能清晰地被镜头捕捉。
看完现场,桑晚召集团队开了个短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