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纸上皮影》的困境,快节奏切镜头毁质感
《田高歌》的筹备会上,关於拍摄地点出现了分歧。
製片团队里一位资深的预算控制专家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务实的方案:“桑总,去新疆实地拍摄,成本太高了。
人员差旅、设备运输、当地协调,都是巨额开销。我们完全可以在京郊找一个合適的农场地块,人工布置一片假田,或者在大型摄影棚內进行绿幕拍摄和搭景。
后期用特效合成新疆的背景,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能省下至少百分之三十的製作成本。”
桑晚没有同意,“田里的阳光,不是影棚灯能模擬出来的。它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温度,从清晨到日落,每一刻的光影都是不同的。
还有风、桃绽开时最原始的质感,泥土的触感……这些细节,是任何高科技都无法完美复製的。
它们构成了影片的『呼吸』和『脉搏』,缺少了这些,电影就失去了灵魂,观眾无法真正『感受』到那片土地。所以,必须去新疆,必须实地拍摄。”
她亲自去新疆选景,先后去了石河子、阿克苏、喀什等地的田,和当地农商量拍摄时间。
农们一开始有些顾虑,担心拍摄会影响採摘。
桑晚承诺:“我们会在採摘的间隙拍摄,不会耽误大家干活。”
桑晚说到做到。她还特意让剧组准备了防晒帽、防晒霜、水壶等物资,分发给参与拍摄的农。
每天拍摄结束后,剧组並不急著回招待所,而是架起大锅,请所有帮忙的村民一起吃饭。
羊肉抓饭的香气瀰漫在黄昏的田边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了演员和农民的距离,只有一起劳作后的疲惫与融洽。
正是在这些饭桌上,桑晚和编剧听到了许多田里流传的古老歌谣,听到了老人们讲述几十年来开垦边疆、种植的酸甜苦辣。
这些鲜活的故事和动人的旋律,被迅速记录下来,融入了剧本和音乐创作之中,成了剧本修改的灵感来源,让《田高歌》变得更加血肉丰满。
与此同时,《纸上皮影》的筹备也在稳步推进。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师傅,不仅是影片的艺术顾问,更成了整个剧组的“宝贝”。
他不仅指导道具组严格按照古法製作剧中所需的各类皮影,更亲自上阵,指导演员们皮影操作的基本功。
饰演小男孩的小演员阳阳,聪明伶俐但之前从未接触过皮影。最初连让皮影人“站”起来都做不到,几根操纵杆在他手里別彆扭扭,台上的皮影软塌塌地瘫著。
王师傅极有耐心,他盘腿坐在排练场的地上,把著小阳阳的手,一点一点地教:
“娃娃,你看,这皮影的手、脚、身子,都是分开的,靠这几根竹籤子连著。你的心思,得透过这竹籤子,传到皮影身上去。
想让它走路,不是光动手腕,得心里想著它咋走路,手上给它节奏。对,哎,慢慢来,就像你自个儿走路一样……”
阳阳学得极其认真,除了规定的排练时间,一有空就抱著皮影练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