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桑晚连夜驰援!拍摄节奏的解法
陈怡率先开口,语气里带著焦虑和自我怀疑:“桑总,我现在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平衡皮影戏和学生反应的镜头,总觉得节奏不对。”
桑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陈怡一个问题:“陈导,您觉得这场戏的『魂』是什么?是皮影戏本身,还是孩子们的转变?”
陈怡愣了一下,思考片刻后说:“皮影戏是点燃这一切的火种,是载体;但最终要呈现的,是火种如何照亮了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孩子们的转变才是核心。”
“很好。”桑晚点了点头,“那我们的镜头语言,就应该为这个『核心』服务。
你现在的问题,是把『展现皮影』和『记录反应』割裂开了,变成了机械的a-b-a-b切换,破坏了整体的情绪流。”
她走到一块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道:
“我们可以把节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慢节奏拍皮影戏的开头,让观眾看清皮影的细节,同时用全景拍学生们的初始状態。
第二阶段,加快镜头切换,当皮影戏演到『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切到学生们的近景,突出他们的反应。
第三阶段,再放慢节奏,拍皮影戏的结尾『司马光救出同伴』,同时用长镜头扫过学生们的反应,展现『转变完成』的氛围。”
为了让陈怡更直观地理解,桑晚还画了一张简单的“节奏示意图”,標註出每个阶段的镜头类型、切换频率和时长。
“这样的节奏,就像『慢-快-慢』的呼吸,既能让观眾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也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不会觉得混乱。”桑晚解释道。
陈怡看著示意图,茅塞顿开,但很快又提出新的问题:“可是怎么让学生们的反应更真实呢?”
桑晚笑了笑,说:“这就要靠『真实互动』了。我们可以让皮影戏艺人现场表演,不提前告诉孩子们要演什么,让他们的反应是真实的。”
她转头对皮影戏传承人王师傅说:“王师傅,明天拍摄时,您能不能现场加一段『小惊喜』?
比如在《司马光砸缸》演完后,突然用皮影戏模仿几个孩子的小动作,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王师傅立刻答应:“没问题,这都是皮影戏的基本功,现场就能编。”
第二天上午十点,团队进行了一次试拍。按照桑晚设计的节奏,陈怡调整了镜头安排。
第一阶段,全景镜头里,王师傅操控的皮影“司马光”迈著小碎步跑向“水缸”,动作憨態可掬。
而学生们有的低头玩笔,有的和同桌小声说话,镜头缓慢切换,展现出“一边热闹一边冷清”的对比。
第二阶段,当“司马光”举起石头砸向“水缸”时,镜头快速切到学生们的近景。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猛地抬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停下晃腿的动作,身体前倾。
再切回皮影戏的特写,“水缸”裂开一道缝,光影从缝里透出来,像水流一样。
又切到学生们的特写,有人忍不住“哇”了一声,有人拽了拽同桌的胳膊。
第三阶段,“司马光”救出“同伴”后,王师傅突然操控皮影模仿起扎羊角辫小姑娘的动作摸了摸头髮,又眨了眨眼。
小姑娘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其他学生也跟著笑。
镜头用长镜头扫过,捕捉到孩子们从“惊讶”到“开心”再到“好奇”的完整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