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烧窑”的冲天火光。

工人们用最原始的人力衝击钻打孔。

那火山喷发般的石灰桩注水反应。

以及最后,那座由五百吨钢铁堆砌而成的狰狞“配重山”。

当那张最终沉降值不到一毫米的数据报告,被特写放大在整个幕布上时,整个教室陷入死寂。

就连一直神情严肃的钱文德教授,身体都不自觉地前倾,死死地盯著那个匪夷所思的数字。

“这就是我的课,要讲的全部內容。”林晓东关掉投影。

“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地理环境,最严苛的施工条件,和最有限的预算。

我们没有那么多先进设备,没有那么多成熟经验可以照搬。

教科书能教我们怎么计算承载力,但它教不了我们,在没有耐火砖的情况下,怎么用泥巴砌出一座能用的土窑。”

“它能告诉我们hrb400钢筋的屈服强度,但它教不了我们,怎么把一个报废的摩托车剎车泵,改成能用的水泵阀门。”

“它更教不了我们,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时候,你该如何选择?

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自己?”

他往前一步,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年轻而震撼的脸。

“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要顛覆各位所学的理论。

我是想告诉大家,技术是服务於人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落地,不能因地制宜地变通,那它就是一堆死知识!”

“所以,我鼓励大家,要敢於质疑,敢於挑战,敢於把你们的毕业设计,扔进我们的『工程结构失效分析实验室』,亲手把它压成一堆粉末!”

“我更鼓励大家,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气!

法国人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

那我们自己昨天做不到的,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你们未来要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你们要敢於质疑,敢於挑战,敢於把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標准答案』,踩在脚下!”

“接下来,我准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编写几本新的教材。”

他平静地拋出一个重磅炸弹。

“一本叫《现代隧道工程技术手册》,一本叫《大型桥樑建设指南》。

我会把我所有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写进去。”

“我希望,几年后,你们在图书馆里看到的,不再是翻译过来的苏联教材或者西方规范。

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用一个个世界级工程验证过的技术手册!”

教室里,依旧死寂。

几秒后,第一排的钱文德教授缓缓站起身,然后用力鼓掌。

雷鸣般的掌声瞬间引爆整个礼堂!

经久不息!

学生们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们站起身,拼命鼓掌,仿佛要把手掌拍烂。

他们从未听过这样一堂课,这堂课推倒了他们脑中那堵无形的墙,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无比广阔的世界!

讲座结束,林晓东被激动的学生们团团围住。

“林教授!我想考您的研究生!”

“林教授!您还缺徒弟吗?我给您提包都行!”

林晓东看著这些年轻而炙热的脸庞,笑了。

他拿起麦克风,说了最后一句话。

“以后,大家別叫我林教授。”

“叫我,林工。”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著一丝不为人知的疲惫与决绝。

他知道,今天点燃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火种,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用前世记忆浇筑的责任。

那条前人未走之路,正等待他们去开闢,去用智慧和汗水,填平那些在他记忆中,本不该存在的深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