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最牛讲师:把非洲工地搬进教室!
电话那头,周明的声音带著不容置疑的期待,却让林晓东像被工地上的重锤砸了一下。
掛断电话,苏晴走到他身边,双臂环住林晓东。
“你的准备,就在你脑子里。”苏晴將一份文件递给他,
“这是聘书。你的办公室,徐主任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工程结构失效分析实验室』隔壁。”
……
一周后,清华大学最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年轻的学生们脸上写满了好奇和崇拜,他们都是听著“林神”的传说长大的。
后排,则坐著一群目光锐利的老教授和来自各大设计院的总工程师。
他们不是来捧场的,是来看门道的。
钱文德教授坐在第一排,身边是系主任徐光耀。
“光耀,你搞这么大阵仗,就不怕林晓东下不来台?”钱文德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平静。
“工地上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教学,是两码事。
我承认他在非洲干得漂亮,但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老钱,你看了他提交的项目报告就知道了。”徐光耀笑了笑,压低声音。
“那小子,是个妖孽。
他的那套东西,別说你我,整个中国,都没人见过。”
下午两点,林晓东走上讲台。
他没有穿西装,只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卡其布裤子。
黝黑的皮肤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刚从工地回来的工人,而不是大学教授。
他没有带讲稿,也没有打开讲台上的幻灯机。
全场安静下来,几百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我不会讲太多理论。”林晓东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教室。
“因为在座的各位,理论都比我懂得多。”
台下发出一阵轻微的骚动。
这开场白,太不按常理出牌。
“今天,我只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关於烂泥、沙子和石灰的故事。”
林晓东按下手里的遥控器。
他身后巨大的幕布上,没有出现任何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一张高解析度的照片。
照片上,是鲁菲吉河畔那片原始、混乱的施工营地。
法国人留下的锈跡斑斑的设备,和那两个倾斜的、墓碑般的废弃桥墩,在浑浊的河水映衬下,显得无比苍凉。
“这里,是坦尚尼亚,鲁菲吉河。
法国人了一千多万美元,在这里留下了一堆废铁和一个『技术上不可行』的结论。
他们说,这里的烂泥,是魔鬼。”
幕布上的照片切换。
一张玻璃烧杯的特写,一杯稀烂的淤泥,和一根轻易就沉底的筷子。
“这是法国人的思路,用坚硬的沉井,去对抗软弱的淤泥。
结果,他们输了。”
照片再次切换。
烧杯里,插满了灌满沙子的吸管,那根筷子稳稳地架在上面。
“这是我们的思路。
我们不跟烂泥较劲,我们改造它,让它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台下的学生们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嘆。
这种直观到近乎粗暴的对比,比任何复杂的理论都更具衝击力。
接下来,一张张照片在幕布上闪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