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象牙塔里的硬核教学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照片,通过投影仪,將它们一张张投放在大屏幕上。
第一张照片:一张黑白照片,一座宏伟的大坝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洪水如猛兽般向下游吞噬而去。“1976年,美国提顿大坝,在第一次蓄水时突然溃决,下游十一个城镇被毁。原因:对坝基岩土的勘探不足。”
第二张照片:一座现代化酒店的內部,两条空中走廊断裂成v字形,废墟下是模糊的人影。“1981年,美国堪萨斯城凯悦酒店空中走廊坍塌,114人死亡。原因:一个看似聪明的施工简化,將节点的受力翻了一倍。一个微小的改动,换来的是一百多条人命。”
第三张照片:一条长长的隧道里,一列烧得只剩骨架的火车,洞壁被熏得漆黑。“1972年,日本北陆隧道火灾,30人死亡。原因:设计时只考虑了通行,没有考虑防灾。火灾发生时,长达十三公里的隧道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烟囱,救援无法进入,乘客无处可逃。”
每放一张照片,教室里的气氛就更凝重一分。那些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工程奇蹟,此刻却成了血淋淋的教训。
“这些事故,每一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林晓东停下来,目光如刀,直刺人心,“技术不是问题,设备不是问题,资金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人身上,出在工程师的责任心上。”
一个坐在前排,原本满脸崇拜的学生,此刻脸色有些发白,他颤声举手:“林教授,您的意思是说,只要足够负责任,就能避免所有事故吗?”
“不能。”林晓东毫不犹豫地回答,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是,负责任的工程师,会把事故概率降到最低。而不负责任的工程师,会让本来安全的工程变成定时炸弹。”
他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声音变得低沉而富有磁性:“我给大家讲个我才经歷的真实的故事。三个月前,连霍高速沙漠段出现路面开裂。如果按照常规处理方式,我们会认为这是施工质量问题,或者材料质量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覷,没人敢贸然回答。他们的大脑在这一刻似乎完全停摆,被林晓东提出的新视角所震撼。
“是工程师对极端环境的理解不够深入。”林晓东自问自答,目光中带著痛惜,“沙漠昼夜温差达到80度,这种极端条件下,任何传统材料都会失效。但如果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后续的问题。”
他回到讲台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模型。
“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必须是立体的、动態的、前瞻性的。不仅要考虑正常工况,更要考虑极端工况。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考虑五十年、一百年后的变化。”
徐光耀在角落里看著林晓东,眉头微蹙。这种开场,这种直击人心的教学方式,是他从未见过的。他能感受到学生们內心深处的震撼,但震撼之后,该如何引导?这小子,还真是不按套路出牌。
林晓东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那些年轻的、充满迷茫与渴望的脸。他知道,仅仅是衝击还不够,还需要指引。
“你们现在或许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思维模式。”他声音一转,带著一丝神秘的吸引力,“別急,我会教你们。但这第一课,我希望你们能记住这几个字:责任、生命、永恆。这是所有工程的基石,也是你们未来职业生涯的信仰。”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深邃的光芒。“而如何將这份责任化为实际,如何真正地『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危险,那將是……”
林晓东没有说完,他看了看手錶,时间刚刚好。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他合上公文包,“下周,我会告诉你们,如何培养那种『立体、动態、前瞻性』的思维。那將是,你们从学子走向真正工程师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林晓东带来的巨大衝击中。他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也对下周的课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林晓东的开场,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彻底打破了他们对工程师职业的固有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