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的实验室里,林晓东和李教授面对著一堆复杂的电路图和设备。桌上摆满了各种电子元件,示波器的屏幕上跳动著不规则的波形。

“轨道电路的原理其实不复杂。”李教授指著电路图解释,“就是在钢轨上加载一个低压电流,当列车经过时,车轮车轴会短接钢轨,电流发生变化,从而检测到列车的存在。”

林晓东仔细研究著电路图:“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有什么难点?”

“难点多了去了。”李教授苦笑,“首先是干扰问题。铁路沿线的电磁干扰非常严重,高压接触网、电力机车、无线电台,都会对轨道电路產生影响。”

“还有呢?”

“可靠性问题。轨道电路必须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雨雪天气、温度变化、钢轨锈蚀,都不能影响检测精度。”

林晓东点点头。这確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

“李教授,国外的產品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德国西门子的轨道电路採用音频调製技术,法国阿尔斯通用的是数字编码。但具体的技术细节,我们都不清楚。”

李教授的话音刚落,林晓东的脑海中却轰然一声,无数尘封的记忆碎片瞬间拼凑完整。前世,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曾费数年时间研究这两家公司的技术。

西门子的音频调製,其核心频点、滤波算法;阿尔斯通的数字编码,其帧结构、纠错码……那些曾经让他和团队耗费无数心血才破解的秘密,此刻清晰得如同教科书一般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又是技术黑箱!林晓东心中冷笑,这扇对別人紧锁的大门,钥匙就在自己手里。他甚至比这两家公司的现任工程师更清楚他们技术未来会遇到的瓶颈和演进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盪,暗暗发誓:不仅要搞出自己的技术,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到位,直接超越!

“李教授,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先做一套简单的直流轨道电路,然后逐步改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晓东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里。他和李教授的研究生们一起,从最基本的电路设计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

苏晴则负责搜集国外的技术资料。她发动了所有的关係,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这是从德国获得的一份技术报告,里面提到了抗干扰的一些方法。”苏晴將资料递给林晓东。

林晓东翻看著资料,突然眼前一亮:“苏晴,你看这里!他们提到了'载波频率选择'的概念。”

“什么意思?”

“就是选择一个特定的频率作为载波,这个频率要避开常见的干扰源。比如避开50hz的工频干扰,避开无线电台的频段。”

李教授听了,连连点头:“这个思路对!我们可以选择1700hz作为载波频率,这个频段相对乾净。”

有了明確的技术路线,研发进展明显加快。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林工,我们的载波发生器总是不稳定,频率漂移很严重。”研究生小张拿著测试数据,一脸苦恼。

林晓东看了看数据,频率漂移確实超出了允许范围。

“温度补偿做了吗?”

“做了,但效果不好。”

林晓东走到电路板前,仔细检查著每个元件。突然,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个晶振的质量有问题。”他指著电路板上的一个小元件,“我们需要更高精度的晶振。”

“高精度晶振很贵的,一个就要几百块。”小张为难地说。

“再贵也要用。”林晓东毫不犹豫,“技术產品,质量是第一位的。”

更换了高精度晶振后,载波发生器的稳定性大幅改善。但接下来的抗干扰测试,又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

“林工,我们在实验室里测试都正常,但一到现场就不行了。”李教授拿著现场测试报告,眉头紧锁,“电磁干扰太严重了,信號完全被淹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