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看著报告上的波形图,確实一团糟。各种干扰信號混杂在一起,根本无法识別有用信號。

“我们需要更强的滤波器。”

“已经加了三级滤波,再加就会影响响应速度。”

林晓东陷入了沉思。这是个两难问题:滤波器太强,响应速度慢;滤波器太弱,抗干扰能力差。

就在这时,苏晴拿著一份新的资料走了进来。

“这是日本最新的数位讯號处理技术资料,也许对我们有帮助。”

林晓东接过资料,仔细阅读起来。突然,前世的记忆碎片让他的眼睛亮了。

“数字滤波!我们为什么不用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李教授有些困惑。

“对!用模数转换器將模擬信號转换成数位讯號,然后用软体算法进行滤波处理。这样既能保证滤波效果,又能保持快速响应。”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但隨即又面临新的挑战:数位讯號处理需要高性能的微处理器,而当时国內的微处理器技术还很落后。

“我们只能用进口晶片了。”李教授无奈地说。

“用就用!”林晓东一挥手,“先把技术路线跑通,晶片的问题以后再解决。”

又是两个月的艰苦攻关。数字滤波算法终於调试成功,轨道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现场测试的日子到了。在京沪线的一个试验段,林晓东和团队成员紧张地监视著测试设备。

“列车进入检测区域!”

屏幕上,代表列车位置的红点清晰地显示出来,没有任何误报或漏报。

“列车离开检测区域!”

红点准確地消失,系统恢復到无车状態。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但林晓东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轨道电路只是信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实现完整的自动闭塞,还需要联锁设备、信號机控制、调度通信等多个子系统。

“李教授,我们继续。下一步是联锁设备。”

联锁设备是信號系统的大脑,负责根据轨道电路的信息,自动控制信號机的显示和道岔的转换。这个系统的复杂程度,比轨道电路高了一个数量级。

“联锁设备涉及到安全逻辑,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教授神情严肃,“一旦出错,就可能导致列车相撞。”

林晓东深知这个系统的重要性。他决定採用最保险的技术路线:故障-安全原则。

“任何故障都必须导向安全侧。”他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寧可误停车,也不能误放行。”

为了实现这个原则,联锁设备採用了双机热备、三取二表决、故障自诊断等多重安全措施。每一行代码都经过了反覆验证,每一个硬体模块都进行了大量的可靠性测试。

半年后,完整的自动闭塞系统终於研製成功。在京沪线的试验段,列车间隔从原来的8分钟缩短到了3分钟,运输能力提高了一倍多。

“林工程师,你们创造了奇蹟!”铁道部的领导视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套系统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庆功宴的喧囂散去,已是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林晓东和苏晴两个人,静得能听见设备运行时轻微的电流声。这些冰冷的机器,曾是他们日夜奋战的战场。

苏晴靠在实验台边,脸上带著一丝疲惫后的满足。林晓东走到她身后,没有说话,只是从背后轻轻环住了她的腰。苏晴的身体微微一僵,隨即放鬆下来,將自己的重量安心地靠在他怀里。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静謐的铁轨上,映照出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而实验室內,两颗年轻的心,早已紧紧交匯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