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钢轨上的国產化突围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晓东几乎把家搬到了瀋阳重工。白天和工程师们討论设计方案,晚上就在宿舍里计算破碎腔的几何参数。
苏晴则成了他的后勤部长。她不仅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还要翻译大量的国外技术资料。
“这是芬兰美卓公司的破碎机技术手册,我標註了重点部分。”苏晴將一份厚厚的资料递给林晓东。
林晓东接过资料,看到苏晴眼中的血丝,心疼地说:“你也该休息了,別把身体熬坏了。”
“没事,我抗得住。”苏晴笑了笑,“再说,这是我们的事业,我怎么能掉链子?”
林晓东伸手轻抚她的脸颊:“苏晴,跟著我这么辛苦,你后悔吗?”
“不后悔。”苏晴握住他的手,“能和你一起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很幸福。”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办公室里的灯光温暖如春。
第一台样机终於製造完成。在临沂矿山的试验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开始试验!”
巨大的破碎机轰鸣著启动,岗岩块料从进料口投入,经过破碎腔的多级破碎,从出料口流出標准的碎石。
林晓东蹲在出料口,抓起一把碎石仔细检查。粒径均匀,稜角分明,几乎没有针片状颗粒。
“快,送去化验!”
两小时后,化验结果出来了。所有技术指標全部达標,有些甚至超过了进口设备的水平。
“成功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老刘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林工程师,你们真是我的救星啊!有了这设备,我们的碎石质量能提高一大截!”
但林晓东知道,这只是开始。一台设备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整个產业的突破。
“张总,我们要批量生產,而且要快。”
“没问题!我们已经做好了生產准备。”张建国信心满满,“预计每月能生產10台设备。”
半年后,標准化道床碎石开始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应用。京沪线的道床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大幅提升。
但新的挑战又来了。
“林总,道床问题解决了,但信號系统又出问题了。”技术员小王拿著一份报告走进办公室,“现在列车密度增加,半自动闭塞系统已经跟不上了。调度员每天累得要死,还经常出错。”
林晓东看著报告,眉头又皱了起来。铁路是个系统工程,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会暴露出另一个问题。
“苏晴,联繫一下bj交通大学的信號专业,我们需要他们的技术支持。”
“已经联繫了,明天他们的专家就过来。”
第二天,北交大信號系统专家李教授来到了项目组。这是个戴著厚厚眼镜的中年人,说话慢条斯理。
“林工程师,信號系统的自动化改造,涉及到通信、控制、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李教授推了推眼镜,“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可靠的列车检测和通信系统。”
“具体怎么实现?”
“轨道电路检测列车位置,无线通信传输信號,计算机自动控制。但这些技术,国外都有严格的技术封锁。”
又是技术封锁!林晓东咬了咬牙。
“李教授,如果我们自己研发呢?”
“自己研发?”李教授愣了一下,“这个难度很大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周期很长。”
“时间和金钱都不是问题。”林晓东的语气坚定,“关键是技术路线要对。”
李教授沉思了片刻:“如果真要自主研发,我建议从最基础的轨道电路开始。这是整个信號系统的基础。”
“好,就从轨道电路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