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从图纸到现实的漫长征途
“追风”项目组成立三个月,林晓东面前的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试验报告。红色的“失败”印章,像一个个刺眼的伤疤。
“林总,动力组的第十七次试验又失败了。”年轻的工程师小王垂头丧气地走进办公室,“电机在高速运转时发热严重,绝缘材料根本承受不住。”
林晓东放下手中的资料,揉了揉太阳穴。这已经是本周第五个坏消息了。转向架组的高速稳定性测试失败,制动组的剎车距离超標,控制系统组的信號传输出现延迟。
“小王,把详细数据给我看看。”
数据显示,电机在时速200公里以上运行时,温度会急剧上升到180度,远超安全標准。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所谓的高速列车就是个笑话。
苏晴推门进来,手里拿著一摞厚厚的外文资料。她的眼圈有些发红,显然又熬了通宵。
“这是德国西门子最新的电机散热技术论文,我连夜翻译出来了。”她將资料放在林晓东面前,“他们用的是液冷系统,但具体的技术细节没有公开。”
林晓东翻看著资料,眉头越皱越紧。外国人的论文总是点到为止,关键技术永远藏在专利保护后面。
“苏晴,你联繫一下清华的热传导实验室,看能不能借用他们的设备做几组对比试验。”
“已经联繫了,明天就可以过去。”苏晴的效率一如既往的高,“不过林总,我们的资金快用完了。”
这是个更大的问题。2000万的启动资金,三个月就烧了一半。各种试验设备、材料採购、人员工资,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支。
“再坚持坚持,我去想办法。”林晓东站起身,走向窗边。楼下的校园里,学生们正在上课,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但他知道,时间不等人。德国人、日本人的技术在飞速发展,每耽误一天,差距就会拉大一分。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陈建华副部长打来的。
“晓东,怎么样?有进展吗?”
林晓东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匯报:“陈部长,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需要更多时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晓东,我实话跟你说。上面对这个项目有些质疑声音。有人说我们是在重复发明轮子,不如直接引进德国技术。”
林晓东的心一沉。他知道这种声音迟早会出现,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陈部长,给我们再多一点时间。我相信我们能做出来。”
“我当然相信你,但现在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下周部里要开会討论这个项目的去留,你最好能拿出点实质性的成果。”
掛断电话,林晓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周时间,要拿出实质性成果,谈何容易?
“林总,別太有压力。”苏晴走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够好。”林晓东摇头,“技术这东西,差一点就是差十万八千里。”
他转身面对苏晴,眼中闪烁著坚定的光芒:“苏晴,今晚我们去趟大连机车厂。”
“大连?现在?”
“对,现在。我要亲眼看看他们的生產线,找找灵感。”
当晚,两人就坐上了开往大连的火车。绿皮车厢里,林晓东拿著笔记本,一边画图一边思考。苏晴靠在他肩膀上,手里还拿著德文资料在翻译。
“你说,我们是不是太急了?”苏晴突然问道。
“不急不行。”林晓东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技术这东西,晚一步就是步步晚。现在不抓紧,等別人都跑远了,我们再想追就难了。”
火车在夜色中前行,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著。林晓东看著窗外飞逝的景色,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第二天一早,大连机车厂的厂长亲自接待了他们。这是一个有著几十年歷史的老厂,到处都是厚重的工业气息。
“林工,你们搞的高速列车项目,我们都听说了。”厂长边走边说,“说实话,我们也很期待。现在的內燃机车,技术已经到顶了,必须要有新的突破。”
林晓东仔细观察著生產线上的每一个环节。工人们正在组装一台东风11型机车,巨大的柴油发动机被吊装到车体上。
“厂长,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电力机车?”
“考虑过,但电机技术是个大问题。功率要大,体积要小,散热要好,这三个要求很难同时满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