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喜讯传来的当晚,庆功宴的气氛正热烈,林晓东却接到了一个画风突变的电话。
“林工程师?我是德国西门子的汉斯·米勒。”电话里的中文生硬,却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傲慢。
这个名字,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林晓东的脑海中炸响。前世的记忆碎片瞬间拼合完整——就是这个汉斯·米勒,就是西门子,用一份看似优渥的技术转让合同,將国內铁路的自主研发拖入了近十年的泥潭。那份屈辱和不甘,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林晓东端著酒杯的手纹丝不动,眼底的醉意却瞬间清明,只剩下冰冷的寒意。他和苏晴对视一眼,苏晴从他骤然变化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担忧地握住了他的手。林晓东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自己没事。
“米勒先生,有事不妨直说。”他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不不,有些事,必须当面谈才有诚意。我们带了些『土特產』,你一定会感兴趣。明天上午,北京饭店咖啡厅,如何?”
“好。”林晓东掛断电话,前世那场艰难谈判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知道米勒会说什么,会开出什么条件,甚至知道他那標誌性的假笑背后藏著怎样的轻蔑。
次日上午,林晓东单刀赴会。汉斯·米勒,金髮碧眼,西装笔挺,一切都和记忆中一模一样。
“林工程师,久仰。”米勒起身伸手,皮笑肉不笑,“你们的120公里时速,就像在泥泞的赛道上跑出了不错的成绩,令人惊讶。”
这句带著刺的“夸奖”,林晓东在上一世听过,当时只觉得憋屈,如今却只感到可笑。他与米勒一握即分,並未落座:“米勒先生,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好,我就喜欢你们中国人的爽快。”米勒打了个响指,助手立刻呈上一份厚厚的技术手册,“我们最新的ice高速列车技术,时速300公里,全球顶尖。算是给你们的技术扶贫。”
又是这四个字,“技术扶贫”。林晓东看著那份熟悉的蓝色封皮,前世就是这本手册,让无数专家心动不已,最终走上了一条“市场换技术”的歧路,结果市场丟了,核心技术却分毫没得到。
“米勒先生的意思是?”他明知故问。
“技术转让。”米勒直截了当,脸上是商人特有的精明,“我们可以转让部分ice技术,帮你们跑步进入高铁时代。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什么条件?”
米勒的笑容愈发灿烂,开始背诵林晓东早已烂熟於心的条款:“第一,未来十年,中国所有高铁项目必须採用西门子標准。第二,所有核心设备,从我们德国进口,你们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逆向研发。第三,我们將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控股51%。”
林晓东听完,面无表情地合上了那份资料。上一世,为了这几个条款,部里吵了无数次,他作为年轻的技术骨干,只能眼睁睁看著关键技术被別人牢牢攥在手里。重活一世,他绝不会让歷史重演。
“米勒先生,感谢你的『慷慨』。但这些条件,我们吃不下。”
“为什么?”米勒的剧本显然不是这么写的,“这是双贏!你们可以立刻拥有梦寐以求的技术!”
“立刻拥有,然后代代仰人鼻息。”林晓东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跪著,也永远成不了强者。”这句话,是他上一世用半生蹉跎换来的血泪教训。
米勒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林工程师,你太自负了!高速铁路的复杂性,你们根本不懂!我们德国人投入了数十年,数百亿马克!你以为凭你们自己,能造出这种时速300公里的钢铁巨兽?”
“试试,不就知道了?”林晓东转身,米勒急了。
“等等!控股比例可以谈!49%!这是我们的底线!”
林晓东头也不回,只留下一句话:“有些东西,是我们的命。给多少钱,都不卖。”
离开饭店,林晓东直奔铁道部。陈建华副部长办公室的烟味比平时更浓。
“晓东,德国人开的什么价?”
林晓东复述了一遍。陈建华听完,久久不语,指尖的香菸燃尽了,烫到手才猛地一颤。
“这是要把我们的脖子,直接递到他们刀下啊。可我们的技术……唉。”部长的嘆息里,满是现实的无奈。
“陈部长,別人的终点,不能是我们的起点!”林晓东眼中燃著火,那是来自未来的信念之火,“我们不能总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吃灰,我们要自己开路!而且必须立刻开始!”
“自主创新?”陈建华眉头紧锁,“谈何容易。这玩意儿是个无底洞,烧的是整个国家的家底。”
“正因如此,才要抓紧!”林晓东掏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报告,拍在桌上。这不仅仅是一份连夜赶出的报告,更是他融合了两世经验,呕心沥血规划出的蓝图。“我有一个建议。成立一个『高速铁路技术研发中心』,全国摇人,集结最顶尖的大脑,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起步晚,但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更快的速度超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