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陈建华接过报告,那几页纸仿佛有千斤重。他被林晓东那不容置疑的自信和远超他年龄的远见所震撼。
“跟大学合作?”
“对。清北、北交大、西交大,这些都是我们的技术宝库。让他们搞理论,我们负责把理论变成现实。”
陈建华的手指继续下移:“还要跟机车厂深度绑定?”
“必须的。ppt造不出车。要让大连厂、株洲厂的老师傅们,跟我们一起,边研究边敲打,把这头猛兽给造出来。”
看完报告,陈建华长出一口气。
“想法很好,但钱呢?国家现在到处都要用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部长,我知道钱如流水,但我们可以小步快跑,快速叠代。”林晓东指著报告里的表格,“第一期,我申请2000万,先搞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预研。只要出了成果,哪怕是一点点,我们再申请后续资金。”
陈建华被这份详细到骨子里的规划打动了,但依旧有顾虑:
“万一打了水漂呢?2000万,够修多少公里铁路了。”
“失败的风险,总好过被人扼住喉咙的绝望。”林晓东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可以先不定那么高的目標,就从200公里开始,摸著石头过河,但总得先把脚伸进水里!”
两周后,一份红头文件下发,“中国高速铁路技术预研项目”正式立项。林晓东任总负责人,苏晴任技术资料翻译兼国际交流联络员,这cp算是锁死了。
项目组代號“追风”,设在京交大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里。二十条好汉,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堪称技术界的“国家队”,奉命集结。
开工第一天,林晓东站在一块破旧的黑板前,声音不大,却足以点燃整个房间。
“各位,欢迎来到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图纸上的梦想,变成铁轨上的现实。这条路,註定孤独,註定艰难。但我们这代人,就是要走没人走过的路,看没人看过的风景!”
“林总,从哪儿开干?”一个年轻人激动地问。
林晓东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词:“动力、转向架、制动、控制。”
“兵分四路,同时开火。每个小组五个人,我负责攒机。”
分组完成,各小组瞬间进入战斗状態。动力组死磕高功率电机;转向架组挑战高速稳定性;制动组要解决“跑得快”之后的“剎得住”;控制系统组则要为这头猛兽装上大脑。
林晓东自己承担了最关键但也最困难的任务: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
每天早上8点,他都会出现在办公室里,一直工作到深夜。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墙上贴满了设计草图。
苏晴则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她不仅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负责与国外技术机构的联络,搜集最新的技术信息。
“这份日本新干线的技术报告很有价值。”苏晴將一份刚翻译完的资料递给林晓东,“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邻居,在转向架设计方面有一些独特的思路。”
林晓东接过资料,指尖不经意间触到苏晴的,那微凉的触感,却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平了他眉间的疲惫。他抬眸,苏晴的眼中映著灯火,也映著他,闪烁著一种默契的光。
“这么晚了,还不回去?”他声音低了些,带著不易察觉的关切。
苏晴莞尔,笑意盈盈:“林总,你都没走,我怎么能当逃兵?”她轻咬下唇,又补了一句,“再说,我可是你的『最强辅助』,隨时待命。”
林晓东心头一动,目光落在她因熬夜而微红的眼底。他抬手,似乎想做点什么,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动作里是克制又温暖的宠溺。
“去休息吧,明天还得继续攻坚。”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別把自己累坏了,未来还长著呢。”
苏晴的脸颊微微发烫,心底涌起一股难言的甜意。她点点头,转身欲走,却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背对著灯光,却依旧挺拔的身影,让她觉得,这漫漫长夜,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
窗外,星光点点,京交大老楼里的灯火,彻夜不熄。那光芒,映照著他们未竟的征程,也悄然温暖著彼此的心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