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一把接过顛簸中几乎要掉落的话筒,话筒里传来周明局长那熟悉而又带著一丝焦急的声音。

“晓东同志,是我,周明。”

“周局长,我是林晓东。”

“沙漠公路的试验段,干得漂亮!为国家爭了光!但是现在,有一个更紧急,也更艰巨的任务,需要你立刻去救火!”周明局长的声音不容置疑,“你现在立刻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和苏晴同志一起,飞往山城重庆!那里的长江大桥项目,出大问题了!”

掛断电话,连庆功宴的酒气都还没散尽,一架军用运输机就已经在最近的临时机场轰鸣著等待。从黄沙漫天的西北戈壁,到雾气氤氳的西南山城,林晓东和苏晴只用了不到十二个小时。

飞机降落在重庆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场连绵不绝的冬雨。江风湿冷,刺入骨髓。

项目指挥部里,气氛比天气还要压抑。一群五十岁上下的桥樑专家围著一张巨大的工程图,愁眉不展,菸灰缸里堆满了菸头。为首的是大桥项目的总工程师,陈望平,一位在桥樑界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前辈。他看到林晓东时,只是疲惫地点了点头,指著图纸,声音沙哑。

“林工,你来了。看看吧,这就是我们眼下的绝境。”

林晓东和苏晴凑了过去。图纸上,一座规划中的宏伟大桥横跨长江,但代表桥墩的几个红点,却被圈上了无数个问號。

“山城的地质,太复杂了。”陈望平拿起一支铅笔,在图上重重一点,“长江江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下溶洞、暗河和断裂带密布。我们打了十几个勘探孔,没有一个地方的地质条件是理想的。常规的桩基方案,打下去就像是往一锅豆腐里插筷子,根本找不到可靠的持力层。风险太大了!”

另一位工程师补充道:“而且,长江是黄金水道,航运极其繁忙。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保证一个超大跨径的主航道,不能在江心设主墩。这就意味著,我们的桥,要一步跨过近四百米的江面。这个跨度,在当时国內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想过用大型浮吊,把钢樑一节节吊上去。但是国內根本没有那么大起吊能力的浮吊船。从国外租借,一天就是天价,而且人家还未必愿意来这种水流湍急的地方作业。”

一个个难题,像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这座桥,从设计之初,就陷入了“地质不允许、航道不允许、设备不允许”的死循环。整个项目已经停滯了快半年,所有人都一筹莫展。

林晓东听完所有人的诉苦,一言不发。他走到窗边,看著窗外被雨雾笼罩的滔滔江水。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他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被一条大江分割开来的那种无形桎梏。

所有人都看著他的背影,等待著他的判决。

良久,林晓东转过身,走回图纸前。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超好用,??????????????????.??????等你读 】

“既然江里不能修,那我们就在岸上修。”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炸雷,在死寂的会议室里炸响。

“在岸上修?”陈望平愣住了,他怀疑自己听错了,“林工,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桥不修在江上,难道还能飞过去?”

“对,就是让它『飞』过去。”林晓东拿起红蓝铅笔,直接在原有的设计图旁边,画出了一个所有人都看不懂的草图。“我们不在江心打桩,我们在两岸地质条件好的地方,修建桥墩。然后,我们在岸边的平地上,把最大、最重的主跨钢桁梁,完整地拼装好。”

“拼装好然后呢?怎么弄到江上去?”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

“转过去。”林晓东在岸边的桥墩下,画了一个圆形的標记。“我们给桥墩安装一个巨大的『转盘』,学名叫『球形铰支座』。把几万吨重的钢樑,就在这个转盘上,像转动一扇门一样,用液压千斤顶,把它旋转九十度,精准地对接到对岸的桥墩上。这个方法,叫『平转法施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