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化”、“可复製”,这些全新的词汇,衝击著在场所有老工程人的大脑。

苏晴则成了这套体系最得力的推行者。她带著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將林晓东脑海中的那些超前理念,结合从德国、以色列搜集来的最新技术资料,整理、翻译、编写成一本本通俗易懂的作业手册。

她甚至组织了工地的第一场“技术培训班”,亲自当老师,教那些只会凭力气干活的工人们如何看图纸,如何使用新的测量工具,如何理解“公差”和“品控”的概念。

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前所未见的景象。工人们不再是闷头傻干,而是人手一本作业手册,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拿出尺子和仪器,进行自检,然后在流程卡上签字確认。

三个月后,当联合观察团的专家们抵达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在漫天黄沙的背景下,一条五公里长的黑色缎带——笔直的柏油马路,延伸至远方。而在马路的两侧,两条宽约二十米的绿色长毯,已经初具雏形。数以百万计的盐地硷蓬,在微咸水滴灌管道的滋养下,已经长到了半米高,將黄色的沙地完全覆盖。微风吹过,绿色的波浪翻滚,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一位来自德国的老专家,戴著白手套,跪在地上,挖开一处土壤。他看著植物发达的根系和周围已经开始出现团粒结构的沙土,激动地对身边的同行说:“我的上帝,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在流动沙漠里,重建了一个微型生態系统!这不是简单的固沙,这是在创造绿洲!”

郑南山总工也来了,他从京沪线的工地上专程赶来。他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又摸了摸路边茁壮的硷蓬,看著那个依旧平静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从软土到沙漠,这个年轻人,似乎总能拿出匪夷所思的方案,去挑战那些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工程禁区。

当晚的庆功宴上,观察团的专家们,纷纷向林晓东举杯,称讚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林晓东只是微笑著回应。宴会结束后,他独自一人走出了营地,来到了那条新修的公路上。

夜空下的沙漠,寂静而浩瀚。苏晴不知什么时候,也走了过来,递给他一件外套。

“在想什么?”她轻声问。

“我在想,这条路,以后会有多少辆卡车开过去,把xj的和水果,运到內地去。又会有多少人,沿著这条路,来到这里,建设西部。”林晓东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悠远。

“会的。一定会的。”苏晴说。

两人並肩站在路上,沉默了许久。天上的星星,仿佛触手可及。

“谢谢你,苏晴。”林晓东忽然开口,“没有你,这些手册,这些方案,都还只是一堆杂乱的想法。”

“我们是同志,不是吗?”苏晴笑了,月光下,她的笑容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

就在这时,营地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一名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林工!京城的电话!周明局长亲自打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