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等將领盯死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南北两面的元军,確保朱元璋率领的大军能够专心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大军乘船逆流而上,抵达最前线的黄州后稍作休整。
朱元璋派往四川的使者,此时已经回到了黄州,向朱元璋匯报了此行的收穫。
明玉珍虽然不齿陈友谅为人,但对东西夹击陈友谅的建议不置可否,最终也没有领兵出川。
朱元璋对明玉珍的情况不是特別的在意,知道消灭陈友谅只能靠自己。
明玉珍別出来帮陈友谅,別给自己捣乱就行了。
確认了明玉珍的態度,朱元璋便誓师祭旗,鼓舞士气。
命常遇春与水师將领俞通海搭档,统帅前锋部队首先向西进攻。
黄州到武昌之间已经没有大城,杨遇春和俞通海很快就进逼到了武昌城下。
朱元璋再次突然来袭,让武昌的陈友谅嚇了一大跳。
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朱元璋不会连续进攻一个方向,通常都是在东西两面轮流出击。
先手打了陈友谅,必然要回过头去收拾张士诚,然后才会再回来攻打陈友谅。
陈友谅逃到武昌之后本能的制定计划,等朱元璋再去跟张士诚鏖战的时候,自己出兵重新夺回江州和洪都等地。
结果这次陈友谅还没缓过劲来,朱元璋就又带著大军来了。
陈友谅不得已,马上安排亲信大將张定边出城,与常遇春在武昌城外交战。
普通军阀部队的组织度低下,迎战就必须迅速打出胜仗,否则士气就可能会迅速衰退。
一旦遇到难以迅速战胜的敌人,局势进入焦灼状態之后,就算是局部战场上打出了优势,打出了惨胜的结局,通常也难以继续维持优势。
特別是面对本来就很难战胜的对手,以及曾经打败过自己的对手的时候。
一旦遭遇大规模的惨败,更是可能会迅速土崩瓦解。
而朱元璋自己训练出来的主力部队,平时经常能打出交换比很大的大胜仗,同时也能够连续打低交换比的惨烈恶仗,甚至可以连续打败仗而不崩溃。
所以朱元璋的军队能打持久战,可以靠相持消耗战让敌人崩溃。
武昌城外的这一战也是如此,张定边作为將领確实勇武异常,但却也只是能匹敌常遇春。
当双方的战斗迅速陷入了焦灼状態,陈友谅的军队士气就迅速滑落。
陈友谅属下的普通將领和士兵,在过去几年与朱元璋屡战屡败,越是老兵的记忆越是深刻。
从江西等地逃过来普通將领和士兵,看到常遇春的將旗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双方连续三日激战,张定边所率部队终於无法支撑,大败一场退入了城中。
陈友谅几乎失了方寸,倒是张定边还比较镇定,提醒陈友谅赶紧安排卫兵赶紧出城,到岳州等地召其他地方將领率军来援。
数日后,朱元璋率领的主力也陆续抵达武昌城下。
朱元璋隨即让绍荣主持武昌围城,让其他將领分兵攻占武昌周围的城池和据点。
武昌之战迅速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
朱元璋亲自坐镇武昌城外,指挥各方面將领对周围的打援作战。
同时传令洪都的邓愈和赵德胜开始行动,用当地的降兵和新兵进攻和招降江西南部城池。
不需要有多大战果,只要牵制住当地剩余的陈友谅军队,让他们无暇他顾就行了。
等到朱元璋的主力攻克武昌之后,这些地方的残余势力都可以传檄而定。
在朱元璋出兵去武昌的时候,东方的张士诚也是大吃了一惊。
在诸暨再次兵败之后,张士诚再次纠集部队,而且更换了作战方向,顺著长江向上游进攻。
再次试图夺取朱元璋控制的江南重镇江阴州。
江阴守將吴良据城固守求援,朱文正收到消息后率主力来救,在城下击溃了张士诚军队。
然后一路追击,反过来去进攻张士诚控制的无锡城,让张士诚无暇他顾。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方大战,再次全面展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