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五六天过去,陈昭后背已经彻底结痂,日常活动已经无碍。
踏入腊月就是年,临近年关,民间各处社祭不断,绝大部分都是去往城东的大慈寺上香供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母亲杨氏却没有让陈昭去大慈寺,相比寻常人家祈求的风调雨顺,杨氏更加关心陈昭的功名仕途,有一处地方更適合陈昭前往。
那便是位於成都南郊,即便在后世也是香火鼎盛的武侯祠。
说起来,陈昭的名字和这昭烈帝庙和武侯祠还颇有渊源,陈昭的“昭”取自昭烈帝“其德昭昭,其志烈烈”,而字“明远”则是取自武侯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
宋问之还没有消息传来,陈昭閒来无事,便遵从母命,带著奴儿来到武侯祠拜祭。此时的武侯祠在汉昭烈帝庙西侧,诸葛武侯像还未搬入昭烈帝庙之中。
无论是昭烈帝庙还是武侯祠,均是香火鼎盛,祭祀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儒生和官员占比最大,多是来祈求仕途突破或者科举高中。
武侯祠毗邻南郊集市,商贩沿著种满柏树的道路將摊位直接从南市摆到了武侯祠外,好不容易出门的奴儿彻底放飞自我,拉著陈昭四处閒逛。
“昭哥儿,你快看,那里好多人围著。”
顺著奴儿所指方向走去,一群如陈昭一般身著儒生长衫的读书人正在桌案前挥毫泼墨,卖弄著文採风流,其中数人,陈昭更是熟识。
只见已经写好的诗文悬於一处,任由来往的儒士官员品鑑,以此在文坛中唱响声名。
被奴儿拉著走到近前,陈昭瀏览诸多作品,多的是气势恢宏,建功立业之作,文风磅礴,词句工整,但通篇读下来却是乏味,並无惊世醒人之语。
这是唐朝文坛一直以来的风格,虽然有韩昌黎和柳子厚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明道,但还是充斥著大量駢文对仗,辞藻华丽,但却內容空洞的作品。
原主陈昭便是深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强於经纶策问,但却弱於华丽词章。
陈昭本想低调地陪奴儿逛完,但他高大的体格在人群中极为显眼,很快便被人认出。
“明远,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你,前些日子传言你伤重垂危,我还感嘆我西川文坛痛失一位大才,如今见你康復如初,真是可喜可贺啊!”
“原来是你啊,德昭兄,想必这武侯祠前举办文会定然是你的注意吧。”
出声之人乃成都县县令之子崔文璟,字德昭,与陈昭同为卢师门下,据传其为清河崔氏远支。
与后世的酒局舞会一样,文会的参与者皆是期冀於一篇佳作,打出自己声名,而文会的举办和倡导者,则是展现自己在文坛的號召力,以此突出自身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